第841章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 / 2)

明贼 纸花船 2024 字 5天前

~~~~~~

馄饨是猪肉大葱馅儿的,皮薄馅儿多。

味道虽只能算是一般情况,但胜在分量很足,汤也还不错。

尤其是浓汤上面洒的几片青白相间的新鲜葱花儿,很是提神。

看得出,这小贩两口子,都是实在人。

如果放在几年之前,这样的街头小野摊,莫说是吃了,叶启明怕是看都不会看上一眼。

但此时,叶启明却是吃的津津有味。

三四个馄饨下肚,叶启明的腹中也有了些热乎气儿,笑着对这小贩道:“老乡是辽地人吧?这馄饨,是家传的手艺么?”

这小贩大概五十出头,满脸风霜沟壑,让人看着、就仿似能感觉到他很疲惫,但他精神头还算不错。

小贩毕竟是生意人,比寻常的百姓眼力自是要好上不少,也活泛不少。

眼前的叶启明虽然只穿着普通的粗布袍,但他身上的气势,从容自若的表情,却绝非是普通士子、老百姓可以拥有。

小贩不敢怠慢,忙笑道:“这位大爷,您真是好眼力啊。小老儿正是辽地人,老家在广宁城三水巷。这做馄饨,小老儿从十三岁就跟着师傅做学徒,一晃,已经快要四十年哩。当年,小老儿在广宁城时,便是李元庆、李老爷,也吃过小老儿做的馄饨哩。可惜啊。”

小贩有些苦笑着摇了摇头,“现在京里物价飞涨,不能用最好的猪后腿肉,小老儿年纪也大了,不能将肉馅剁的那么精细,这味道,比之以前,就差了不少啊。”

“李元庆?”

叶启明不由一愣,片刻,脸上笑意更加温和:“老乡,你说的李元庆,可是当今辽南长生岛总兵官李元庆?”

一说起李元庆,小贩也来了精神,仿似一下子年轻了不少,忙笑道:“这位大爷,您也听过李老爷的名声吗?他老人家,可真是俺们辽民的骄傲啊!当年,李老爷还未从军时,在广宁做药材生意,每天早上,他都会来小老儿的小摊子上,吃一碗馄饨,来上五个烧饼。小老儿我当时就看出来,这位李老爷,他日前程必然不可限量。现在来看,果不其然啊。”

这馄饨小摊的主要客户,主要是针对早上起来的贩夫走卒,像是官老爷、大户人家的轿夫啊,早上起来跑堂的掌柜、活计之类,以及一些生意人,或者是比较富裕些、又懒得做早饭的百姓。

寻常百姓,要吃一碗十五文的馄饨,再加之八文一个小薄肉饼,那可绝对是要肉疼的。

而此时,天色还早,大概六点钟左右,还不到下了早朝、或是已经出门干活的辰时,也就是七点来钟,小贩这边也很清闲,见叶启明乐意跟他聊天,他便也笑着与叶启明攀谈起来。

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明显要粗犷些,为人处世,也更热情。

这小贩已经在京里混了六七年,虽是乡音依旧不曾改,但他早已经适应了京里人的说话方式,比较能侃,也乐意侃。

尤其是关于李元庆的话题,那真的是他们整个辽民的骄傲!

当年,李元庆带兵在京师城外摆京观时,小贩还带着婆娘和他家丫头去看过。

叶启明此时自然听出这小贩在吹牛皮,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他自然不会戳破。

笑道:“想不到,老乡你眼力还真是高超啊。李元庆此人,的确是有些本事。我也是很佩服他的。”

叶启明的说话艺术,又岂是这小贩能比?

登时,小贩不由大喜,简直是仿似找到了知音啊,忙笑道:“大爷,您也真是夸赞小老儿了啊。不过,当年,李老爷一坐在小老儿的小摊子上,小老儿便能感觉出来,李老爷这人,身手绝对不凡。小老儿的师傅当年曾经教过小老儿,这看人啊,第一眼是看身材,第二眼才是看面相。”

看叶启明似乎是听的入迷,小贩更加兴奋,卖弄道:“李老爷身材高大强健,却又非常匀称,走起路来,那简直是虎虎生风啊。再加之李老爷的面相,那一看就是威严富贵之人啊。大爷,您猜怎么着?没有半年,辽东便传来了李元庆跟着毛老爷他老人家,攻破了镇江城啊。哎呀。这一晃,都已经快七年了啊。想想,就好像还在眼前一眼啊!”

叶启明笑道:“想不到,老乡您还对面相有研究啊。真是真人不露相啊。对了,老乡,您怎么会到京里来?我可是听说,李元庆、李帅,在长生岛,现在做的不错啊。”

小贩怎的是叶启明的对手?

一听到叶启明对李元庆很恭敬,也敞开了话匣子,忙笑道:“大爷,这事儿,说来可是就话长了啊。当年,广宁危机时,大家伙都往关内跑,小老儿老胳膊老腿儿,还有婆娘丫头,腿脚也不那么利索,一时走不了。幸得有一位贵人相助,赏给了小老儿的婆娘和丫头一头驴子,小老儿跟着这位贵人一家,好不容易,才进了关内。到关内后,小老儿本来是打算去镇江投奔李老爷的,但当时太乱了,也没有船。小老儿只能跟着大流,来到了京里。凭借着小老儿这一身手艺,勉强混口饭吃。”

“哎。可惜啊。小老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苗丫头。若是不然,小老儿一定要把儿子送到李老爷那里,让他跟着杀鞑子啊。”

叶启明缓缓点了点头。

虽然小贩没有说这贵人是谁,但他却是能猜到,八成,是跟李元庆有联系啊。

叶启明记得,李元庆的二夫人,那位渠家的小姐,当年,可不就是在广宁城?

也无怪乎李元庆年纪轻轻,便能做到如此了。

这还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

小贩虽没有说,但叶启明却是知道,当年,广宁城之所以有不少的百姓,提前逃出了城,免遭鞑子屠戮,就是因为李元庆提前放出了风声。

就算这小贩到了京里,却也一直记得保守秘密,始终不忘李元庆的恩德,这还真是……

由此也可想象,李元庆在辽地,究竟是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啊。

这样的人,能打胜仗,也就不足为奇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