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边墙之首患者,乃军粮之缺!”
斩钉截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柴武便目光灼灼的看着刘弘,等待着刘弘地答复。
——凌晨时分,柴武派人拿下杜氏满门之后,在杜氏分散于关中的二十多处‘庄园’中,搜集出将近六十万石粟米!
作为手握兵权的重将,柴武自是不敢动私藏这批粮食的主意;不过,旁敲侧击的争取一些军粮,还是有可能的。
刘弘闻言,却是陷入沉思之中。
汉初边防部队军粮紧缺的问题,严重到在史书上都有所记载:文帝十一年,太子舍人晁错呈上《论贵粟疏》,其中便提出了‘纳粟授爵’之法。
——百姓向边塞输送一定数量的粮食,便可以换得相应的爵位,或者赎罪。
而这个想法的提出,源自于文帝刘恒的一个愁苦:边防部队明明具备不低的战斗力,却总是因为军粮的问题,而丧失将匈奴入侵者包围歼灭的战机。
光从这便能看出,汉初边军军粮紧缺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身为后世人的刘弘也很清楚:充足的军粮,不仅仅是军卒战斗力的保障,也是军队保持忠心的前提;肚子都吃不饱的兵士,即便可以为爱发电,热爱祖国,也不会有力气在战场上杀敌。
而在现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边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问题的。
沉吟片刻,刘弘便疑虑道:“若朕拨钱若干,许边墙之将官购粟,以充军粮···”
话还没说完,刘弘便自顾自摇了摇头——对军队而言,刘弘要时刻保证‘恩出于上’,即:军卒必须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自己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刘弘给予的。
如果拨款,允许边防将领自己去买粮,就有可能导致底层士卒会产生一种错觉:军粮都是将军去买的,是将军给的。
在这个没有电报,信息网络仅靠八百里加急维持的年代,刘弘绝对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这样说来,晁错的提议,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
“军粮之事,待朕思虑再言;除此之外,可另有隐患?”
既然短期内无法解决,那就只能将军粮的事先放下;现在最重要的,还是边墙的稳定。
闻言,柴武心中暗道一声可惜,心下也大致明白了刘弘的关注点。
“陛下,今边墙戎卒几近二十万,然边墙甚广;胡虏每攻之,必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边军过于分散,无从合兵一处。”
“贸然合兵,则有顾此失彼之虞。”
说着,柴武面色也是郑重起来:“太祖高皇帝设飞狐都尉者,亦念及此,方令臣为边墙之犄角,胡从何来,臣便支援何处。”
听着柴武解析边防局势,刘弘的眉头渐渐凝结在一起。
情况,比刘弘想象中还要严峻。
二十余万边防大军,零零散散分布在长达近万千里的长城一线,即便按每十里一处据点来计算,也不过二百人一队。
这样一来,边防部队的作用与其说是守卫者,倒不如说是报信的哨卫——真有匈奴人入侵,二百人的作战小队,根本就不够匈奴骑兵集群塞牙缝!
更何况,长城一线的守军,根本不可能处于方圆十里没有支援的境地;而是二里一烽,五里一燧!
也就是说,汉家二十万边防大军,其实就是散落在整条长城上,每队不过几十人的哨兵;哪里受到入侵,都只能由飞狐军驰援。
这就使得,飞狐军对边墙防御,具有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