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陆逊:吴侯,好久不见(求月票)(2 / 2)

从长坂坡开始 秋来2 2781 字 2天前

刘备点点头,曹仁看似等待援军,可是他本应该乘胜追击。

否则时间拖延的越久,曹军的士气便会越发的低落。

先前云长威震华夏的战绩,可刚刚没过去多久。

曹军士卒皆是有畏惧之心,曹仁本就该趁着徐晃打败了云长一战,继续追击。

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裹足不前,旁观其余两家掐架。

“云长领兵而回,我意趁着消息不曾传到曹仁那里,把他围起来,吃了这股曹军!”

刘备指着宛城道:“同时占据宛城,阻断曹仁的归路,阻断曹操的援军。”

“大王,宛城守将侯音、卫开投降我军之事,曹军上下,尚未察觉。

以臣观之,莫不如不要大张旗鼓的让宛城反叛。

纵然是面对重围,孙权尚能逃窜出去。

我军围困曹军,战事一起,兴许就会有漏网之鱼。

这漏网之鱼,万一他就逃窜到了宛城,我军也可一网打尽,以达全功,岂不美哉?”

“此计甚妙!”刘备抚掌而笑。

养好病的法正微微拱手,面露笑意。

张三爷眨眨豹眼,飞式挠头,这群人的心眼子可真多!

~~

此时的建业城内,一切如常。

只不过几日主公派人回来,取冬衣。

这一消息出去,百姓们就知道这仗打的时间要长一些了。

孙权带着雄心壮志,站在船上,遥望建业。

建业。

你们的“王”终于回来了!

“此次战事暂且不要向外宣扬。”孙权对着张昭叮嘱了一句。

毕竟损失如此多的士卒,那些家眷很可能会来寻机闹事,不利于稳定。

上一次合肥惨败,就有许多百姓家家挂起白幡。

“主公,此事怕是瞒不住的。”张昭杵着拐杖说了一句:

“先前带走大批家眷,就已经传开了。

此次出征归来,许多人不见了踪影,是瞒不住的。”

孙权叹了口气,他已经接到消息,关平就在后面紧追不舍。

不过好在建业翻修了一遭,城池坚固。

“也不知道贺齐韩当等人领兵,走到哪里了。”孙权显得心事重重。

他才把求援信派出去不久,这二人没个七八日怕是不能及时赶到建业。

那自己就要领着这些残兵败将守住建业,不过好在城中还有自己的心腹,吕范、孙韶等人的协助。

守上七八日,问题不大。

孙权的座船一马当先,从建业的水门进去了。

“主公何在?”城门上的士卒高喊一声。

“我在此。”

船上的孙权应了一声,他有些奇怪吕范为何没有出来迎接。

“主公,吕将军他病了,不能来迎接,还望恕罪。”

孙权心里咯噔一下,当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吕范竟然病了!

他知道吕范身体总是抱恙,故而这次出征关羽,只是让他守卫建业,不曾随军。

未曾想,会病的如此严重,起不来床。

可就在此时,建业水寨的水门突然从上落下,阻止后面的战船进入。

孙权尚在懵逼吕范病重之中,就听见一声鸣箭的响声。

啾的一声。

孙权等人下意识的抬头望天,然后岸上,以及城墙上出现一队队人马。

手持弓弩对着孙权的座船。

徐盛当即站起身来,护住孙权,对着城墙上的人大吼道:

“尔等想要叛乱吗?”

孙权也是一惊,万万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特别是建业可是他的老家,他选的首都。

就在座船上的江东士卒惊疑不定的时候。

城门楼上有人拿着铜制喇叭,对着下面说道:“吴侯,好久不见!”

孙权定睛一瞧,只见城楼上那人,身着白甲,披着绿色披风。

面色黝黑,只露出一口白牙。

“陆逊!”

耳聪目明的张昭,一眼就认出来了。

那个曾经的白面书生,已经完全晒黑了。

城楼之上的正是陆逊。

听闻他娶了刘备的女儿后,便移居到了益州。

他怎么会出现在建业?

“陆逊?”

孙权声调都变了。

他可不会忘了陆家近半数人死于大哥孙伯符之手。

两家之间可谓是血海深仇。

但是陆家搬到吴郡,孙策掌控了江东,征召陆逊。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陆逊他不得不来。

现在形势互换,陆逊成了握刀之人。

陆逊举手,也不说废话。

嘭嘭嘭。

油料坛子被扔到孙权的座船之上,碎了一地。

紧接着陆逊拉起弓箭,箭头上有裹着火油,燃着火焰,对准孙权的座船。

“陆逊,你难道要赶尽杀绝吗?”

张昭急的大吼一声。

这是背叛江东本地世家的表现,他要赶尽杀绝。

要知道,大家可是一条船上的利益共同体。

“哦。”陆逊眨了眨眼睛道:“张公,我太激动了,以至于忘了问你投降不投降。

不过我觉得以吴侯的性格,再加上张公忠臣不事二主的优良坚毅品质。

定然不会投降我家大王,所以我就没问。”

“简直是一派胡言!”

你好歹按照程序问一问啊,这样大家面上都能过得去。

上来就大开杀戒?

张昭气的胸膛猛动,气喘吁吁的。

差点就死了,他能不激动吗?

“陆伯言,你且稍待,我劝劝我家主公。”

张昭是坚定的站在利益这边。

当初曹操领大军前来,他就劝降。

现在赢家不过是换成了刘备,劝降依旧顺口的很。

反正,投降嘛,不寒碜!

毕竟识时务者为俊杰。

家族延续下去才最为重要,些许节气,不要也罢!

“主公,事到如今,还望乞降!”

张昭耷拉着脸,拱手劝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