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武臣平赵(2 / 2)

都梁兰 宣风楼 2238 字 6天前

如今楚王胜已经建立了张楚国,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攻击秦军。

在这个时候谁不想建功立业,拜相封侯的,就不是人中的豪杰。

请诸位好好思量思量!

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一致认为苦于秦国的黑暗统治的时间已经太长久了。

凭着普天下的力量去攻打无道的昏君,报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地封侯的大业,这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良机啊。”

确实,在当时,章邯还没有出山,起义军长驱直入,逼近咸阳。

秦朝军队望风披靡,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秦朝统治危在旦夕。

他们在这个时候去劝说大家参加起义,很容易煽动起大家的革命热情!

再不参加起义,起来建功立业,人生中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马上就要从指缝间溜走了!

赵地所有的英雄豪杰都认为他们这话说得很对。

于是他们纷纷拉起队伍,加入武臣的军队。

武臣一路收拢这些零散的队伍,一下子就收到了将近十万人,更有河北名将张黡、韩广、陈释、丁复等先后前来投靠他们,一一时之间,他兵强马壮,军威大盛。

大军行至安阳地界,邵骚向武臣劝说道:“将军横扫秦军,解救百姓,功劳已非昔时可比,怎能没有一个响亮点的封号,以号令天下。不如就称为武信君,以此号令诸县行事。”

武臣听从了他的劝告,于是自称武信君,发出缴文,派遣使者分别送到赵地各县,要求大家都来合力讨秦。

对,你们没有看错,武信君这个名号最初并不是项梁用的。

一时之间,他没有费一兵一卒,竟连下赵地十余座城池。

都是当地的英雄豪杰主动倒戈,白送给他的。

武臣大喜,乃设酒大宴属下。

正当武臣跟手下开怀畅饮的时候,他派去出使范阳的使者回来报告道:“范阳县令徐公以前是一员武将,他觉得自己武功还可以,兵法也娴熟,因此撕毁两位武信君你的书信,鞭打使者,守城不降,邻县的县令们唯他马首是瞻,争相效仿,一时都不投降。还请将军您早做决定。”

张耳听到使者的汇报,对武臣建议说:“既然他们不投降,那么我们就打到他服为止!”

武臣同意他的意见,遂挥军北上,径直前来进攻范阳。

徐公听得武臣他们将要进攻的消息,于是率领城中守军前来迎战。

他在离城十余里安营扎寨。

两军相会,各自就地列阵,武臣由张黡、陈释二将护卫着来到阵前。

对面阵上,徐公拨马而出,唤武臣前来答话。

武臣扬鞭指着徐公骂道:“你这老狗,助纣为虐!不明白事理,我早晚砍下你的狗头。”

徐公立马横刀道:“吾是秦国官员,你是民间逆贼,你竟然纠集乱民造反,我拿你问罪乃是我的职责所在!”

武臣一听大怒,回顾左右的将军们,问道:“有哪一将军可以替我将他擒拿过来?”

话音未落,张黡跨马抡刀,早已飞出阵外,与徐公战作一团。

二马相交,两人大刀相击,不及十合,徐公力量较弱,敌不过张黡,只得拨马回营,大败而逃,武臣乘胜领军在后面追杀。

徐公退入范阳城,分兵各门驻守。

武臣人马随后赶到,将范阳城团团围住,四面攻打。

徐公虽全力坚守,无奈兵微将寡,架不住武臣人数众多,夜以继日地猛烈攻打,渐觉不支,眼看就要城破兵败!

却说范阳城中有一名士,姓蒯名彻,表字通,这个人为人聪慧,智谋过人。

他见范阳城被围得如同铁通一般,水泄不通,于是紧急到县署求见县令。

徐公听到他足智多谋的名声已经很久了,听到他求见,忙接入县衙坐定。

他问蒯彻道:“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得幸见,得慰平生。请问先生求见,所为何事?”

蒯彻道:“小人只是范阳城一个普通老百姓,不敢托大称先生。

因闻明公将死,特来吊唁。然明公得我,即有了生路,故又祝贺你。”

徐公疑惑地问:“为什么要吊唁我?”

蒯彻道:“秦朝的刑法特别残酷,徐大人当范阳城县令已经有十多年。这些年来,不知道杀了多少人的父亲,也不知道杀了多少人的儿子?至于砍人手足,在犯人脸上刻字的事情,更是不可枚举。

然而这些人的父亲和儿子之所以不敢杀了你替他们的父母儿女报仇,不过是因为害怕严苛的秦法罢了!

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刑罚已经不能施行,老百姓已经没有了畏惧。

现在已经到了他们报仇雪恨的时候。而现在诸侯们都已经起来造反,武信君兵临城下,而徐大人你却坚守范阳,不知道审时度势,及早归附。

您难道不知道城里有多少老百姓都想争先恐后地杀了大人,以建功立业,欢迎武信君。

大人你的情况已经十分危险了!这就是我蒯彻吊唁你的原因。”

徐公向蒯彻跪拜道:“既然如此,先生为什么又说我有了您就可以不死了呢?”

蒯彻笑道:“武信君不知从哪里知道我蒯彻有些许才能,曾经很多次写信给我,邀我为其所用。

蒯通知足下刚烈,必定与其交战,心忧范阳城父老乡亲的性命,故婉言谢绝了他,以便为徐大人你献出保您一家老小周全的计谋。

现在情况已经到了这般地步,徐大人多战无益,应该赶紧派蒯通我出城去见武信君,定可让徐大人你转危为安,所以祝贺你。”

徐公听了他的话,欣喜地说:“听了先生的一番话,我才幡然悔悟。先生你可以立即出城去见武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