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女皇出三题(1 / 2)

奋斗在盛唐 牛凳 1323 字 8天前

武则天想了一下,道:“当然有。朕准备从三个方面考核两位爱卿。其一,长安城内,两位爱卿分治长安和万年两县。谁治理的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谁就堪任此职。”

这条是题中应有之义,崔耕和武懿宗点头应是,

紧接着,武则天提出了第二个考察点——郑白渠。

秦始皇元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几年后完工,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

可以说,秦能统一六国,郑国渠起了相当大作用,正所谓“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到了西汉时期,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向东,至栎阳注于渭水,名叫白渠,可灌溉良田四千五百顷。

从那以后,人们把这两座水渠合称为“郑白渠”。

又过了几百年,经过五胡乱华,郑白渠年久失修,现在只剩下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故又称三白渠。

大唐建立初期,三白渠总共能灌溉良田一万五千顷。正是有了这一万五千顷上等良田,关中才能供养整个大洋朝廷。

然而,但是,自从李治上位以来,威望不足,大量高~官贵戚在三白渠上修建水磨。

水磨一多,三白渠的流速变慢,也就难以灌溉那么多良田了。于是乎,灌溉面积迅速降到了一万顷。

李治经常带着整个后宫和朝廷逃荒,这些水磨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所以,他连番下旨,疏通三白渠,严控三白渠上水磨的数量。但是,这水磨牵扯到的利益太大了。每次下旨,都是一阵风儿,刚开始还有点效果,后来水磨的数量就不减反增。

李治实在没办法,还是迁都了事。

时至今日,据统计,三白渠只能灌溉七千余顷良田了。由此引发的村民械斗等案,更是层出不穷。

现在武则天的考核内容就是,二人谁拆的石磨多,就算谁赢。

“这个……”

崔耕和武懿宗面面相觑,都有点腿软。

好么,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李治和武则天这一对公母都搞不定的事儿,让我干?我还没活够呢。

霎时间,二人都下定了决心,这破京兆尹谁爱干谁干,反正不管这水磨的事儿。

崔耕咽了口吐沫,道:“启禀陛下,那第三个考核方面,又和何事?”

武则天道:“第三点考核,倒也简单:不用你们动手,两位爱卿,谁能提出解决三门峡天险的解决法子,就算谁赢了。”

扑哧~

上官婉儿忍不住掩口葫芦,道:“陛下,您这可就有点说大话使小钱了。能解决三门峡天险,给个宰相都毫不过分,何况一个京兆尹呢?”

她这话可不是夸张之词。

朝廷要想在长安立足,就必须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无非是两个解决方案:一为对内发掘潜力,把郑白渠上的水磨全部拆毁。二为,对外开源,把三门峡解决掉,让外部的粮食能够运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