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多尔衮的危局(2 / 2)

无论是主持攻城的多尔衮,还是后面坐镇的皇太极,都意识到了这伙朝鲜军的与众不同。

这伙朝鲜军与之前的朝鲜军相比,真是精锐的太多,首先是他们使用的火炮,竟然比鞑子使用的威力还要大。

而且在守城的时候,这些守城朝鲜军通常是悍不畏死,有时候甚至抱住冲上来的鞑子直接跳了下去。

最主要是已经有将士在上面看到了明军的身影,这时候,无论是多尔衮还是皇太极亦或是在场的各旗主,都明白了,明军已经到了城中。

随之而来的,还有对于攻城的绝望,鞑子本来就不善于攻城。

他们最强悍的便是野战,优势便是骑兵,面对对于守城战非常精通的明军来说,他们已经多次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城内的朝鲜军此时也是死伤惨重,在明军杀头刀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去和鞑子拼个你死我活。

毛文龙为了防止这些朝鲜士兵不敢搏命,便下令,凡是后退者,一律杀无赦,并且家人永远入奴籍。

此令一出,再加上身后的明军将士手中明晃晃的大刀,朝鲜军妥协了,纷纷开始毫无畏惧的冲了上去。

甚至杀的鞑子不敢再爬上城墙,可以说,被逼迫的朝鲜军,不说战力超过鞑子,战力绝对超过身后的明军。

毛文龙这样的动作,自然是遭到了一些朝鲜士大夫的不满,随即向毛文龙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要求毛文龙能够一视同仁,但是毛文龙并不理会。

随后,这些士大夫便找到了仁宗李倧,仁宗李倧虽然不好意思去质问毛文龙,但是因为这些官员逼迫的太紧。

便在战斗结束之后,宴请了毛文龙,并且和气的表达了一些文官的意思。

毛文龙不仅则并没有向仁宗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向仁宗说明自己这几天的战绩,同时还说了些什么战争是残酷的。

这样一通说下来,说的仁宗也不好意思再找毛文龙的麻烦,于是只好作罢。

二十四日这天,已经经历了三天战斗的双方,再次迎来了第四天。

多尔衮手中八千多的蒙八旗,在三天后的战斗中,已经损耗殆尽,同时损耗殆尽的还有皇太极手中的汉八旗。

今天,多尔衮拿出了自己手中的王牌,那就是满洲八旗中的正白旗以及镶白旗。

正白旗经过几轮扩大,如今已经有了三十个牛录,只比皇太极手中的正黄旗少了三个牛录,排名第三的也是正红旗代善的二十五个牛录。

一大早,多尔衮就来到了汉城府的东门,从远处看去,发现此时的城楼上正站着一人,正向这边看来。

多尔衮想要看清楚,但是这人却消失在了多尔衮的眼中。

“呜、呜、呜”

鞑子进攻的号声响起,由正白旗组成的攻城队向汉城府嗷嗷叫着冲了过来。同时过来的,还有鞑子的火炮。

“砰砰砰”

鞑子的炮弹在城楼内外爆炸开来,整个城楼处于火光之中。

一阵炮击过后,鞑子的攻城队也已经冲到了距离城楼几百步的距离。

“快上去,快上去。”

这时,城楼上负责指挥的孔有德,赶紧让人将成楼下躲避炮火的朝鲜将士给赶了上来。

明军将士则炮火一停便冲了上来,他们操控着城楼上的炮火,朝楼下冲锋的鞑子轰了过去。

“轰隆,轰隆。”

城楼上的数十发炮弹落在了楼下鞑子军队的阵营中,瞬间很多鞑子被直接炸飞了起来。没有被炸到的鞑子开始朝两边跑了起来。

这时,正在后面观战的多尔衮,看到自己的正白旗马甲,不断的倒下,不由得心疼了起来。

火炮刚停,鞑子再次一蜂窝的冲了上来,这时第二对鞑子也冲了起来,他们补充了第一队被炸过之后,人数不足的劣势。

终于,在承受了一阵炮火之中,鞑子正白旗便留下了几百具尸体,才冲到了城楼之下。

此时明军的火炮已然没有了用,鞑子开始利用手中的弓箭,不断的朝城楼上张弓搭箭射了出来。

明军也毫不示弱,手中的火枪不断的扫射出火热的铅弹,收割城楼下鞑子的性命。

城楼下的鞑子,如同一窝蚂蚁,密密麻麻的,一些是弓箭手,一些则拼命向上爬。

这时,城楼上的朝鲜将士开始将准备的石块、滚木向下砸去。

一时间砸的城楼下的鞑子伤亡惨重,正在后面的多尔衮眼神恐怖,牙狠狠地咬住,仿佛要吃人了一般。

“给我冲”

在皇太极的注视下,多尔衮再次发出来命令,几百人再次冲了上去。

经过了大半天的战斗,鞑子在付出了将近一千多人的伤亡之后,终于有鞑子爬上了城池。

看着这名身着白色甲胄,满脸是血、一脸峥嵘的鞑子正白旗马甲,刚刚搬起石头的朝鲜将士不由得被吓了一跳。

在心里的反应下,让他不由得退后了几步,就在这时,在鞑子马甲的眼里,这名朝鲜将士的人头被砍了下来。

但并不是鞑子马甲砍的,而是他身后的明军将士砍的,按照命令,凡是在面对鞑子后退者,一句杀无赦。

随着这名朝鲜将士被杀之后,身边本来准备后退的其他朝鲜军将士,都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他们有些恨意的看了看明军将士,随后一人猛的扑向正白旗马甲,却被正白旗马甲给一刀刺穿了过去。

但是,冲击力却将马甲给压在了地上,这时旁边的两名朝鲜军将士,直接一刀将马甲的命给解决了。

随后,朝鲜军将士在明军的监视下,采用以命搏命的方式,再次将鞑子给杀退了回去。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此时的鞑子已经没有了战意,之所以还在苦苦支撑,就是因为上面还没有下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