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制镜工艺(2 / 2)

结合明朝实际的制镜工艺水平,《与明同行》上介绍了两种制造玻璃镜子的方法。

一种是锡汞齐法,就是将锡箔贴在玻璃镜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和锡发生反应,生成牢固的锡汞齐混合物粘在玻璃镜上。

锡汞齐法的好处是,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水银和锡箔在这个时期都更够买的到。

但是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水银有毒,又易挥发,时间长了,镜面会发黑,人像就会变得十分模糊。

另一种则是银镜发应法。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银镜反应就是将硝酸银和醛基类化学物,例如甲醛、乙醛、葡萄糖、麦芽糖等发生化学反应,在玻璃表面生成一层薄薄的反光物质。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无毒,且反应稳定,不易脱落,镜面清楚,基本和现代的玻璃镜差距不大。

但是也有缺点,原料还得需要二次加工,硝酸盐和醛基类物质需要重新生产。

对于这两种方法,三人的意见很一致,首先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既然能实现无毒无污染的银镜反应,为嘛还要用水银去祸害明朝老百姓和自己的工人。

尽管银镜反应要复杂一些,但是李飞三人决定还是要试一试。

根据《与明同行》上介绍,硝酸银可以用硝酸和纯银发生反应,纯银很好获得,大明朝的银子还是挺多的。

硝酸的制取也并不复杂,将硝石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极溶于水,就形成了硝酸。

这一方法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早有记载。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入釜,注水煎炼,则得酸硝。”

醛基类物质,按照《与明同行》上的记载,可以用麦芽糖替代。

麦芽糖的制作方法也不复杂,将小麦洗净放于瓦缸之中,加水然后浸泡,二十四小时后捞出,置于笸箩中,每天温水淋芽三次,四天后小麦出芽。

将出芽的小麦碾碎,在水中浸泡六个小时,再放到大锅中蒸煮,煮熟以后,晾干,再放到密封容器中发酵。

六个小时后,取出置于布袋内,扎牢袋口进行压榨,榨出的汁液就是麦芽糖了。

将硝酸银和麦芽糖混合就会发生银镜发应,再将溶液均匀的倒在干净平整的玻璃上,静置十分钟后,就得到了纤毫毕现的玻璃镜子了。

工人们看着玻璃镜中自己的模样,大呼神奇,好多人活了半辈子,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原来是长这个样子。

一个个围着镜子照个不停。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岳各庄的平面玻璃和玻璃镜子算是研制成功了。

各种原料的制备方法和配比,都被刘希森细心的记录了下来,然后又将各个生产工序进行量化设计。

改进以后,平板玻璃和玻璃镜子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流水线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