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技巧(1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459 字 11天前

上午,风雨大作,淮阴一隅,某新设机构内,一座二层砖楼里,学生们正在听老师授课,丝毫未被外面的风雨声干扰。

听课的学生,大多是中年人,面容大多沧桑,而授课的老师,却是个大概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年轻人精神气十足,站在墙壁前,一边讲话,一边以白色的“粉笔”,在墙上挂着的“黑板”上写字,或者画画。

学生之中,年过四旬的乔柳,端端正正的坐着,听老师讲课,他手里拿着笔,时不时在记录本上做记录。

本来,乔柳对这所谓“老师”的能力十分质疑,毕竟他可是出身世代相传的刑狱吏家,知道很多“技巧”,轮不到这黄毛小儿来教训。

结果,开课后,对方所讲内容,让他错愕:询问技巧,可比他家传的技巧要强。

譬如,现在,年轻人所讲的“诱导性询问技巧”,可就是他老乔家世世代代在公廨稳稳混一口饭的法宝。

什么是“诱导性询问技巧”?就是话术。

公廨刑狱吏,若精通这种话术,可以诱导被抓的嫌疑人,接受询问的证人,说出刑狱吏想要的结果。

做到极致,可以诱导瞎子承认自己偷看寡妇洗澡;

可以诱导哑巴承认自己四处造谣,诬陷别人做了某些坏事;

可以诱导老妪,指认守寡儿妇虐待自己多年,哪怕这个儿妇一直未改嫁,为老妪尽孝许多年、对老妪好的如同对待生母;

可以诱导孩童,指认某某过路人意图拐卖,或者做了某些坏事,哪怕这个路人只是路过,什么都没做。

简而言之,只要精通话术,可以左右问案时的口供走向,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

如此一来,只要问案的父母官不精通刑狱,那么一起普通民间纠纷案件的原告和被告,会被他们这些刑狱吏,吃得死死的。

当然,碰上了人命案,对他们来说那就是一顿丰盛的酒席。

吃完原告吃被告,左右逢源,要好处,并以被关入大牢的犯人(嫌疑犯)来拿捏家属,大赚一笔。

所以,这种技巧一般都是吏家家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若一个刑狱吏既无子嗣,也无族亲,便会带徒弟干活,但得徒弟识相,知道孝敬,吏员才会认真传授各种技巧。

结果现在,各种询问技巧被编制成“教材”,在这培训班里,对来自各地的积年老吏进行“培训”。

培训结束后,他们作为提刑司的官或吏,就要在实际问案过程里,避免明令禁止的“诱导性询问”,而是要进行“交叉式询问”。

确保对原告、被告以及证人的询问,从一开始,就秉持公正原则。

而不是预设立场,预设陷阱,恶意诱导案件走向。

不能为了破案,随便栽赃陷害一个无辜的百姓。

那么,提刑司人员的问案过程,无论是证人的口供,还是对应的问案人员的提问,都要记录在案,作为卷宗存档。

提刑司的各级提刑官,会对上报的案件卷宗进行核查,如果发现口供档案里,问案人员有诱导性询问的可能,那么这个口供,就要判定为有问题。

建立在此口供之上对案情的推断,以及审判结果、量刑,存疑,要打回重审。

甚至有提刑官来主持重申。

所以,培训班今日开的这堂课,介绍何为“诱导性询问”,不是为了教吏员们如何用话术去诱导嫌疑人、证人,而是要知道如何避免在问案过程中,出现诱导性询问。

乔柳听年轻的老师讲解各种“诱导性询问”的案例,越听越觉得心凉,因为他发现,自己家传的各种技巧,在这帮号称“专业人士”的年轻人面前,平平无奇。

他以为的祖传宝贝,在别人那里,不值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