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依葫芦画瓢(2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825 字 11天前

提起年幼的儿子,萧妙淽一脸幸福。

舅公(公公)王冲自徐州长史任上离职回京,她和王?带着儿子回到熟悉的建康,却觉得有些不适应。

无他,萧妙淽习惯了在寒山的生活,回到建康,反倒有些“水土不服”。

正说话间,湘东王太妃徐昭佩,携孙子萧庄在殿外候见。

湘东王薨,徐昭佩立刻请求太后,以湘东王嫡孙萧庄继王位。

一番折腾之后,太后做出决定,湘东王王位,由嫡孙萧庄继承,而世子萧方诸,改封琅琊王。

梁国之前并未有琅琊王封爵,改封琅琊王的萧方诸,不算是“顶缺”或者过继。

朝廷给出的正式说法,是因为湘东王护驾有功,故而封其一子(萧方诸)为王。

萧方诸封王,其母王氏,成为琅琊王太妃,身份由侧室,升为正室,算是“转正”,对其娘家人,也算是个交代。

如愿以偿的徐昭佩,今日带孙儿入宫谢恩,面带笑容,步履轻快。

萧方等留在世间的唯一血脉,继承了湘东王位,她可以告慰儿子在天之灵。

萧妙淽告退,去见见皇帝和皇后,走在宫殿之间,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

那背影高大魁梧,沐浴着阳光,远远看去,如同一根顶梁柱,让人有安全感。

正和几名吏员交谈的李笠,没注意身经过的人是谁,萧妙淽没有打扰,静静在一旁站着。

那几吏员见状,赶紧对李笠使眼色,李笠转头一看,随后停止交谈,上前打招呼。

“彭城公,这几位,我听口音,是徐州那边的吏员?”

萧妙淽问,李笠点点头:“对,他们入京,处理徐州厢兵到京开展工作事宜。”

“徐州的厢兵要来建康?”萧妙淽来了兴致,“莫不是要大兴土木?”

“公主猜对了,做工程,是其中之一,下官作为老上级,可得给老部下们找碗饭吃不是?”

“那,莫非...”萧妙淽想了想,想到一个可能:“不夜坊,也要在建康开分店了?”

李笠回答:“公主说得是,不夜坊已经开始动工了,就在秦淮河口附近,工程进展顺利。”

“那得烧许多煤,煤怎么办?从寒山运来么?千里迢迢的,运费怕不少吧?”

“公主有所不知,如今淮阴、广陵税关改革,寒山到建康,水路沿途运费会降,加上沿岸各城对煤炭的需求与日俱增,徐州煤炭入建康,价格不会高太多。”

萧妙淽很快想到一旦煤炭大量供应建康,到了冬天,就可以有充足且相对便宜的燃料来烧火炕,夜晚入睡,舒适许多。

“公主所言甚是,不过,在建康大规模烧煤,怕是有麻烦,浓烟滚滚之下,弄得台城上空乌烟瘴气,四周如同失火,言官必然弹劾,说有损朝廷脸面。”

萧妙淽不解:“那不夜坊呢?烧煤一样会浓烟滚滚。”

李笠哈哈一笑:“不夜坊在建康西侧,无论南风、北风,都不会把浓烟吹向台城,言官也就抱怨几句罢了。”

这考虑很周到,萧妙淽又聊了一会,结束交谈,向前走去。

彭城公回京述职,不忘给徐州的工商业主牵线搭桥,在建康开辟“新市场”,萧妙淽觉得如此一来,徐州寒山风格的繁华情景,或许要在建康“安家落户”。

她听王?说过,说徐州的厢兵,连同家眷,目前已经超过十万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所以厢兵制度已经稳定下来。

因为厢兵制度的名声远扬,于是两淮各地有更多无地农民携家带口,向寒山涌来,想要加入厢兵,养活自己和家人。

但是,徐州本地的“业务量”有限,所以,徐州厢兵队伍的“业务范围”要向外扩张。

接更多的“业务”,来养活越来越多的厢兵,及其家人。

这其中,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的厢兵队伍,已经在两淮地区的各大城池开展“业务”,参与各类官、民新式砖砌建筑的修建。

据说靠着“工程”一项的盈余,就能解决厢兵制度的大部分开支,徐州公廨只需要补贴一小部分钱财,就能让厢兵制度正常维持下去。

现在,彭城公让徐州厢兵的“业务”拓展到建康,厢兵队伍接下来,或许就能自负盈亏了。

萧妙淽觉得,彭城公是要来个依葫芦画瓢,让建康,渐渐变得像寒山一样。

若真是那样,颇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