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马(2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2037 字 11天前

李笠不这么认为。

虽然他不懂养马,也没接触过相关产业,但知道一个事实。

按照传统观点来看,地域狭小的东洋岛国,因为没有大草原,所以养马规模起不来。

然而,近代以来引入西方优良马种以及繁殖、养育技术后,东洋的马政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马匹的数量及质量大幅提升,一度成为养马大国。

由此可见,没有广阔的草原,没有大量的空地,一样也能繁殖出大量优质马匹。

前提是做到科学养马,且舍得投入。

从繁殖、培育、训练到使用,一定要讲科学,并且在国策层面上重视马政,为此投入大量资源。

而不是把养马视作贱业,不能把马政当做可有可无的副业,不能把骑马当做粗鄙的行为。

很遗憾,这个时代的梁国做不到。

梁国既没有强大的马政、产马地,也没有大量养马的意愿和财力,甚至重文轻武,官员们以骑马出行为耻。

可想而知养马产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有多低。

而在没有坦克出现以前,战争中骑兵就是主要的机动作战兵种,对战争胜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要打胜仗,骑兵不能少。

骑兵强大的基础,是有大量的战马,也就是有强大的马政,为骑兵源源不断提供优质坐骑。

北朝有地利,有大量平原养马,即拥有产马地,但南朝没有,这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在这科学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地利因素导致南朝的骑兵规模大不起来。

在江南,在两淮,南朝军队还可以靠着水网地形与北朝军队周旋,可战场一旦到了河南、河北这种大平原地区,骑兵数量不行,就只能是送人头。

李笠仔细想过,与其琢磨用火铳装备军队,还不如静下心,攒马、养马,想办法增加军中马匹数量,以此提高军队的机动进攻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平原地区和敌军正面交手而不落下风。

地利(没有产马地)的劣势是实实在在的,但李笠觉得,自己还是有办法缩短差距,那就是依靠“科学养马”。

虽然他不会,但可以组织队伍学,不断摸索,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出成果。

。。。。。。

午后,寒山城南郊外,新建好的子城,李笠站在城头,俯视着城内情形。

这个子城,其实就是一个大型马场,马场围墙就是城墙,内部设施全都是马场相关设施,李笠花费巨资才建起来。

他不懂养马,但组织队伍负责这件事,而且按照作场分工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把马养好。

李笠觉得,若把马比喻为汽车,那么汽车产业的模式,可以搬到养马业来。

汽车制造(马的育种、繁殖)、驾校(马的场地训练、人骑马的场地训练)、4s店保养(马厩,包括马的饲养、照顾、兽医)等。

所以,这个马场有一排排干净整洁的马厩,每排都有单间(马房),每一匹马都有自己的单间,由饲养员照料。

平日,有技工检查马蹄,为马修蹄、钉马掌、换马掌,又有兽医为马体检、治病。

而投喂的饲料是粗料、精料结合,既有量大管饱的干草,又有粟麦等能‘吃好’的精料,以及干净的饮用水。

马的繁殖和训练,同样有专门队伍负责。

一如作场分工制,马场里,各个‘工段’,都有专门队伍负责。

经过多年的锻炼,这些技术队伍都已经成熟起来,不仅在鄱阳庄园有设施(相对)的马场,这里,也建起一座

李笠把视线转到仿佛运动场的跑马场,只觉心旷神怡。

在这里,有一条长度为二里的室内直线训练跑道,有一条长度为三里的室外直线训练跑道。

又有椭圆形的环形跑道(大),周长六里,其中又有个小一些的环形跑道,周长二里。

环形跑道上有都顶棚,周边又有完善的排水沟渠,所以不会受天气影响。

此外,有单独的跨栏训练场地,有地势起伏(上下坡)的越野场地,而城外有围栏,和城墙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环形跑道。

这座马场,占地不大不小,比不上辽阔大草原上的牧场,当然不够看,却能够给予马群以足够的活动空间、生活空间。

无论是直线冲刺,还是绕圈耐力跑,都能让马动起来,需要的时候,马还可以出城,在旷野里疾驰。

养马要讲科学,训练当然也要讲科学。

在这里,饲养的马分为战马、骑乘马、驮马和挽马,战马和骑乘马要坚持训练。

不仅马要锻炼速度、耐力,又要作为坐骑,驮着骑兵进行相关技艺训练,如何安排,有一整套‘课程表’。

整个马场,就如同忙碌的作场,大量员工依据自己的岗位,有条不紊的进行‘生产’,按照鄱阳马场的情况来看,效果很不错。

简而言之,就是...

为了养马,已经连年投入巨资的李笠,看着崭新的马场,真想大喊一声:这里无论是人还是马,全都给我“九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