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于公异替手(1 / 2)

大唐官 幸运的苏拉 1247 字 12天前

得到外放为刺史的制文后,郑絪倒是很平静,他当即就在自家宅第里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韦皋妻子张玉箫,当时正在长安省亲,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和弟弟张弘靖一道,来郑宅哭泣不已。

反倒是郑的妻子碧笙,和她夫君一样平静,在哭声里帮夫君一起拾掇,准备上路。

“弘靖你去西川进奏院,不管阿父先前和城武有什么过节,但文明是他连襟,知道后总会通融帮忙的。”玉箫擦拭着泪珠,心疼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妹妹,毕竟要离开京城,去遥远的越州,那里虽然比湖南、岭南、黔中强很多,是个富庶之地,但生活习性毕竟与我们中原差别太大,听说越州人不但吃虾子,还吃海里的东西,好可怕。

这时郑絪只是说了一句:“其实这件事,无论如何还是我错了,是我先入为主认为兴元和凤翔的举子优秀,而后在出题时不免偏移,有此惩罚,并不过分。”

听到郑絪这冒傻气的回答,等于拒绝要韦皋的帮忙,玉箫哭得更厉害,可碧笙却无所谓,只是拜托阿姊说,我和文明的两个儿子郑祇和郑德年纪尚小,骨骼不健,并不方便上路,在京师暂且委托阿姊和阿弟照料。

说完,郑絪夫妻就即刻离开宅第,去了京城曲江的都亭驿。

于驿站停留,准备领取传符的那个夜晚,郑絪背着手,望着曲江夜晚的水景,听着远方坊内寺庙隐隐传来的梵钟,若有所思。

“夫君。”碧笙自后而来,轻轻唤了一声。

“嗯。”郑絪的视线,却没离开驿厅靠着水苑的几个席座。

自己和高岳曾经在这里,喝得伶仃大醉,而后骑马绕着兴庆宫勤政楼,一时间传为长安笑谈,彼时的情景郑絪记忆犹新。

“那时我是秘省的校书郎,他刚从泾州回来,是监察御史里行,我九品他八品,都穿着惨绿青衫,在曲江驿站的这个酒亭中谈着志向。”郑絪这时悠悠地对妻子谈起过往来。

碧笙也不答话,就静静坐下来,听对方的倾诉。

“高三那时官职低微,但口气却大得很,我的志向就是能以词学入翰苑,得人主赏识,而后缓登公卿府邸,他却不同,他那时候就说——我从泾州回来,我懂得朝廷的边患了,我要光复河陇、安西、北庭沦丧的数十州地界,要去救五十万唐人。那时我看到高三的眼睛都在闪闪发光,有时候我很羡慕他,世俗对他来说很难形成桎梏,他只要眼睛里有那种光芒和火焰,就一定会去做。所以十年过去了,他的志向居然实现了大半,实现了大半......而我......”郑絪摇着头苦笑起来。

这些年郑絪觉得,做得其实最痛快的,居然就是出使云南时,杀戮西蕃的使团了,但他将其深深埋在心底,他似乎也懂得,人一旦有什么欲念在沉睡里被唤醒,便很难再将其抑制下去。

所有人都一样,其中也包括高岳。

“你本与高逸崧便不同,就像元法寺里的那双松,松树和松树的风骨气质也不会完全一样的。”

“现在我只是害怕,像窦参、窦申这样的蠢货,弄巧成拙,反倒把高三的另外面给激发出来,在毁灭自己的同时,也会深深扭转这个世代。罢黜了我,下一个来覆试的主司,难道真的会如窦氏所愿吗?”郑絪似乎在心中觉得,或者说他又想起自己和高岳夜谈的时,高岳口中所说的东西,怕是真的在不久未来,会变为现实!

可时运如洪水猛兽而来,岂是他能够逆转的。

叹息之余,郑絪拿起笔来,在驿站的厅壁上慢慢写下了首诗歌: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