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和颐(四)(1 / 2)

蚍蜉传 陈安野 2164 字 12天前

崇祯十五年七月初,风雨洗礼过的湖广平里市巡检司碧空如洗。无数旌旗随风招摇,层叠掀动犹如翻腾的海浪。一排排披甲荷枪的甲士沿道分开,肃穆注视着打马而过的两名骑士。一匹白马,一匹棕马,一人赵当世,一人左梦庚。

盔甲鲜明的左梦庚一扫长期以来的颓丧之气,今日容光焕发,双目有神。马至亭前,他率先跳落地面,三两步走到赵当世马边,殷切说道:“孩儿请义父下马!”

赵当世微微点头,扶着他肩膀利落而下。这时候,亭外等候着的左家军众将齐围上来行礼。左边三人,金声桓、高进库、张应元;右边三人,王允成、卢光祖、徐勇。

“酒席寒酸,义父肯赏光,孩儿感恩戴德!”左梦庚恭恭敬敬引着赵当世到亭中,两人相对坐下,其余人则跨立等候。

赵当世呵呵笑着道:“无妨,席小情意重。你临行在即,一切从简。楚北军务缠身,不能陪你去武昌府,只能来此践行,你可不要怪义父。”

左梦庚亲拿酒壶,给两人酒杯斟满,说道:“孩儿哪里敢怪义父,孩儿是谢义父还来不及呢!”边说边叹,“要没有义父鼎力相助,孩儿实难想象接下来的光景会是如何。”

赵当世与他碰杯,浅尝一口,嗟然道:“左帅与我有袍泽之谊,更有兄弟之情。虽然壮志未酬身先逝,周全你和左家军,我责无旁贷。”

左梦庚眼眶一热,咬唇点点头,两人对饮几杯。赵当世问道:“朝廷天使到了吗?”

“回义父,天使直接去了武昌府,等孩儿率军到了那里,即摆香案接旨。”

赵当世说道:“这样也好,省心。”又道,“武昌府宋军门那里,我帮你打过招呼了。宋军门安排,你军先去汉阳府驻扎,天使料想到时候也会从武昌府过来。等他调整好了武昌府内军政,自可转进。”汉阳府与武昌府隔江相对,近在咫尺。

一个月前,奉诏前来湖广暗访的司礼监太监王之心通过与赵当世这个中间人的交谈,将获知的左梦庚的意图传递给了朝廷。内阁首辅周延儒、辅臣陈演、吴甡、张四知、黄景昉、魏照乘、谢陞、蒋德璟随即就是否应该继续任用左梦庚一事展开讨论。

内阁成员中,周延儒受崇祯帝信任,擅权独断。赵当世自杨嗣昌之后,一直关注京城官场的风云变幻,又通过范巨安获得了一些人脉,于是派人馈重礼至其家,打通了他的关节,促使他带头支持任用左梦庚。

陈演、张四知、魏照乘皆庸庸碌碌之人,对周延儒只能言出法随而已。吴甡自保心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持中立态度。谢陞近期心思全在配合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国议和,不想再掺和旁事,也表示中立。黄景昉、蒋德璟虽然性格耿直,对左家军的作风及战斗力表示质疑,但无奈人少,最终结果在两票作废的情况下,四票赞成、两票反对。周延儒遂以“北虏闯逆事急,未可轻易再起风波”为由拍板答应了左梦庚的要求。即准许左梦庚承袭父官、接任平贼将军职并且移军武昌府。

票拟进呈给崇祯帝批朱,周延儒又故意拉上户部加了一条遣散万人需要拨付的遣散费用,崇祯帝一看要花钱头就大,但顾虑到左良玉昔日的骄横,问道:“左梦庚可信否?”

周延儒称可信,正在边上为崇祯帝磨墨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听了,同样默默说道:“听说左梦庚是郧襄镇赵当世从河南接应出来的,赵当世忠贞为国,有他看着,不会容许左梦庚成为又一个左良玉。”早先派去与赵当世交涉的王之心是他义子,既然与赵当世达成了共识,他也要给赵当世情面。

“厂臣怎么知道的?”崇祯帝皱着眉头看向王承恩。

王承恩赶紧道:“哎呀,小臣胡言乱语。”

“说。”崇祯帝脸一黑,把笔一搁。

王承恩小心道:“这不是前段日子赵当世的名头太响,小臣在爷爷身边服侍久了,也留了心思,往来书册有提到赵当世的,自会着重看上两眼。”

“厂臣信得过赵当世?”崇祯帝不知为何,又问了一句,“他会不会是左良玉、贺人龙?”

王承恩眼神瞟向周延儒似有求助之意,周延儒便替他答道:“厂公在深宫,对赵当世了解不足,老臣倒是颇有注意。”待崇祯帝头转过来,往下说道,“赵当世虽出身流寇,但心怀忠义。自就抚以来,忠顺不渝,不但先后剿灭了马守应、罗汝才等经年为乱的巨寇,还从献贼手里救出过襄藩。由此可见,若论灭贼之心,赵当世远在左良玉、贺人龙等辈之上。除此之外,其人以武夫之身,怀仁德之心,楚北在他的镇守下风调雨顺,地阜民安。有他在,以闯逆势大,至今却尚未敢踏进湖广一步。实可谓军政两全的人才。”

崇祯帝听到这里,阴沉沉的脸豁然拨云见日,笑道:“我知赵当世,他此前娶了瑞藩的华清郡主,也算是国戚了,有这身份在,自不会是那左良玉、贺人龙。”

周延儒松口气,伴君如伴虎,崇祯帝喜怒无常的性格他也不是第一次领教到。

“现在左良玉也死了,所幸闯逆之侧还有赵当世在。若他能将左梦庚等骄兵悍将节制住,左良玉、贺人龙之死对国朝而言,倒非损失而是大好事。”崇祯帝沉吟着,冷不丁说道。

周延儒与王承恩都很精明,听出了崇祯帝话里有话,而且不像是临时起意,很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周延儒询道:“圣上的意思是要重用赵当世?”

“国朝文武,有才者不少,忠心者亦不少,可要说才忠兼得者,却是屈指可数。”崇祯帝悠然一声长叹,“屈指可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