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2 / 2)

周氏就给了他十两银子,本钱路费,也就够一日送的。

幸好顾筱还给了他六十两,沈大娃总不能写信要钱,所以就先挪用了一部分。

六十两银子也不够,出门在外,沈大娃才知道花钱多,几十两银子看着多,可花着少,做生意要本钱。

要是再这么花下去,沈大娃连回来的盘缠都没有。

后来他见村里人捕鱼卖鱼,一斤鱼才几文钱,索性做起了倒卖海货的生意。

本钱是从顾筱这里借的,第一次他运了六百多斤海鱼去县城里卖,抛去来回的路费,总共赚了八两银子。

八两银子虽然不多,但那是沈大娃自己赚的第一笔钱。

后来就从村里买鱼,往周边县城省城送,还往南方送。

卖一斤鱼赚十几二十文,沈诚卖的多,赚的也就多了。

他这回是从南边回来,剩下的几袋子直接当年货。

现在天实在太冷了,也没人下海挖生蚝,得来年开春了,二月份再挖。

不过村里人还捕鱼,养家糊口也是不易。

沈大娃准备在家里待到十五,然后再出去。

周氏听的啧啧称奇,心道我大孙子出息了,“不错,能赚钱了!”

大娃嘿嘿笑了两声,“我也是撞运气,那个村子小,卖鱼得去县城卖,周边还有好几个这样的村子。”

“奶,总共送了三十二天的生蚝,算上路费这些天花了一百八十两,我临走前您给了我十两银子,所以还得再给我一百七十两。”沈大娃说这话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

周氏点点头,她当长辈的,哪儿能让孙子白掏钱,再说了,都说了赚的钱交一半,谁都一样。

周氏取了一百七十两给大娃。

沈大娃又道:“然后我赚了一百八十两,交一半,再给您九十两银子。”

沈大娃给周氏一张五十两的银票,还有四张十两的。

他手上还剩八十两,剩下的就是顾筱的账了。

木匣子里都是珍珠,村里有养珠人,也有下海捡的,珍珠多是白色,也有淡粉淡紫的。

珍珠要贵的多,像粉色的紫色的一颗就要一两银子,这匣子珍珠总共一百三十七颗,要五十两银子。

贝壳只花了几百文,这回还带了珍珠贝壳回来,是村里人送的,没要钱。

大娃也就财大气粗地把零头抹了,他还得给顾筱十两银子。

沈大娃在外面吃住都要钱,忙活两个多月,手里还有七十两呢。

沈大娃心里美滋滋的,把麻袋里的鱼弄出来,这些鱼别人弄他不放心。

“小婶儿,泡化了就能做,也不怎么腥,清蒸淋点热油,特别香。”沈大娃说的口水直流,“咱们晚上吃嘛。”

顾筱看有带鱼黄花鱼,还有扁扁的叫不出名字的,“那就晚上吃,给大嫂他们留着。”

大娃:“小婶你就随便做,怎么做我都吃。”

沈大娃累了一路,手冷脚冷,他回屋梳洗收拾,顾筱把珍珠贝壳放回去,泡了几天。几条带鱼和几条黄花鱼。

沈大郎在家,收拾鱼的活自然轮不到顾筱,她想了想,带鱼炸着吃,黄花鱼清蒸,海鲜海鲜,吃的就是一个鲜字。

剩下的鱼,还装进麻袋里,就放在厨房屋檐下边。

收拾好的带鱼切段儿,用盐葱姜蒜腌制半个时辰,再裹上鸡蛋面粉调好的面糊下油锅炸。

带鱼段炸成金黄色,闻着又香又鲜。

黄花鱼一条清蒸,一条大锅红烧,几条小鱼仔裹上面糊过油炸,直把鱼骨头也炸酥了。

炸好的鱼三丫吃了一条,先吃鱼尾巴,咸咸的酥酥的,鱼骨头也能嚼动,里面的鱼肉一丝一丝的,有点干,还很嫩。

“小婶儿,这个好好吃呀。”三丫举着炸黄花鱼到顾筱嘴边,“小婶儿也吃。”

顾筱弯腰咬了一口,炸的东西的确好吃,“炸带鱼让奶奶喂你,一会儿你小叔回来就能开饭了。”

除了鱼还有排骨汤,炖鱼锅边还贴了玉米饼,一个素菜是白菜炒豆片,里面放了牛肉辣椒酱,不仅入味,颜色还好看。

顾筱把排骨和鱼留出一半,剩下的端上桌,等沈羲和回来开饭。

因为大娃回来,还特意开了一罐黄桃罐头,大冬天吃冰凉凉的东西,好吃还解腻。

这人一向是报喜不报忧,沈大娃在外面能吃到什么好东西,等沈羲和回来他就埋头大口吃饭。

这里面他最喜欢的就是炸带鱼,把两边的刺咬掉,然后再吃中间的肉,最后剩一排整整齐齐的刺。

清蒸黄花鱼有淡淡的姜味,剩下就是鱼鲜味,夹一口一点刺都没有,全是白嫩嫩的鱼肉,吃着极其过瘾。

红烧的就增了不少调料味,也好吃。

沈大娃这顿吃了三个玉米饼,三碗米饭,周氏一直让他多吃点多吃点,要不是真吃不下了,周氏还得给他再盛一碗。

沈羲和吃的比往常多,海鱼比河鱼刺少,也更鲜嫩,滋味是不一样的。

周氏也觉得好吃,一想房檐下面还有不少冻鱼,心里都欢喜,今年过年连鱼都不用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