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军律如山(1 / 2)

秦君临天下 江中石 1483 字 16天前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华夏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地处沟通周朝东都洛邑和宗周丰镐的“两京古道”上,又因其紧靠黄河岸边,关在山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战国时期,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秦孝公设置的函谷关比传球时期的函谷关还要险要。整座关城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据《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又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的赞誉。

这样说也许还不够直观,再直接一点说大秦地处西北本来就对中原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威压之势,而函谷关从地理上来说正是高原和中原的结合部,大秦兵出函谷关犹如瀑布之水倾泻而下,诸侯攻击大秦犹如浩荡洪流从低处向高处冲,威力自然会消耗的很快,当这股洪流正处于后继乏力的时候恰好遇到函谷关这堵墙,于是不管这股洪流声势多么浩大终究难以逾越函谷关这堵铜墙铁壁。

秦军依仗函谷关,胜了开疆拓土大肆侵占列国疆土,败了退入函谷抵挡列国兵锋。反正就算就算被列国打败割让的土地也是新占领的别国国土,割让了也不心疼。但是列国想要攻破函谷关,那可就是势比登天了。因为有了函谷关,大秦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本土会受到攻击,也因此可以放心大胆的征讨列国。所以说秦灭六国除了其他的重要因素之外,占据地利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历史上在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就是函谷关。由此可见,函谷关对于大秦而言多么的重要。

由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所以从设立开始就成为大秦抵御诸侯进攻的屏障,同时也是大秦攻略天下的前进基地,大秦想要灭了各路诸侯一统天下必须兵出函谷关。

函谷关西侧五十里,在深谷之中突兀的出现一片湖水,湖畔有大片的平地,此地名曰桃林塞,是秦军出关前的集结之地。

诺大的军营内人声鼎沸,十万秦军以及赶着装满粮草物资的车辆的民夫,正源源不断的开进军营之中。中军大帐前一杆秦字大纛猎猎作响,在其右侧是一杆蒙字将旗。大帐之前十几个副将校尉围着上将军蒙骜。

蒙骜年约五十上下,头发已经花白,长期的征战让他的肌肤呈现出一种古铜色,蒙骜长着一张方脸,宽阔的额头下是一双卧蚕眉,眉下一双虎目炯炯有神。笔挺的鼻子下面是花白的八字大胡眉,阔口厚唇紧闭着让蒙骜的表情不怒自威。

骑在马背上的蒙骜毕设年的同样骑马的将校还要高出一头,若是站在地上蒙骜的身高应该已经过丈。五十多的年纪依旧腰杆笔直魁梧威猛,再加上他那一身精致的肩头和胸前点缀的八朵五彩丝绦的全身铠甲,还有那黑色披风,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让蒙骜犹如战神一般。

蒙骜身边一位身穿铠甲头戴形状好想是山羊的两只大犄角的皮冠的将军低声问蒙骜。

“上将军,这次来的是太子和相邦,将军应出营门五里相迎才对,在中军帐前迎候,那是对待他部主将的礼节,这不合适吧?”

蒙骜的脸上波澜不惊,他说:“司马随本将不是一天两天了,本将的脾气你还不知道吗?大王有心抬举相邦,先授爵后立功,这实在让我等将士心中不服。本将如此作为其实是让全军将士消除心中怨气,免得他们一旦攻击不顺众将救援不力。现在削他几分颜面是为他好。”

军司马拱拱手不在说什么,蒙骜的话其实代表了众将士的心声,大秦历来都是军功授爵,从来都是将军出于行伍,就连国相也大多出于郡县。吕不韦这个外来人没做过大秦的郡守县令就直接当了国相,这已经让朝中卿士心怀不满。如今又封了文信候,这就让那些拼死拼活才换来爵位的武将们难以接受。

最开始蒙骜接到秦王子楚的军令之后也很不服气,但是在看了子楚给他的私信之后,蒙骜的内心才逐渐平衡。

子楚在信中把假道伐虢之计告知蒙骜,也把只给了吕不韦八千战兵的情况告诉了蒙骜。八千战兵若是交给蒙骜,他也不敢保证一定能灭了东周国,至于其他的更是想都不敢想。蒙骜此时不再嫉妒吕不韦,而是替被秦王征辟到吕不韦麾下的俩个孙子担心起来。所谓关心则乱,蒙骜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打算当着众将士的面给折一折吕不韦的颜面,也好让众将士心中的怨气消散一些,以便在吕不韦攻击不顺的时候众将能全力救援。

斥候:“报!启禀上将军,太子、吕向邦所部距离大营三里。”

蒙骜:“擂鼓,全军列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