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工部技术(2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2091 字 17天前

曹继武叹了口气:“历史没有趋势,只有一个真相,和一个道理。”

康熙很疑惑:“一个真相,一个道理?”

曹继武点头:“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

大清和吴三桂的矛盾,关键就是金银铜资源。吴三桂通过控制金银铜,牢牢掌控大清的金融命脉。一个邦国的金融命脉,却掌控在别人手里,哪个统治者能够容忍?

华夏五千年文明,境内的金银铜资源,早已耗尽,所以大明盯上了云南。传承千年的僰人挡道,所以被大明灭了,这就是万历西南夷战争。

什么改土归流,什么归化正统,全都是忽悠傻子的高尚幌子,万历真正关心的,是西南的金银铜资源。所以战争一结束,大明的采金局、采银局、采铜局,遍布云南贵州各个山旮旯里。

可是如今的大清不是大明,人家吴三桂也不是僰人。吴三桂多尔衮是盟友,大清是异族政权,不能像汉景帝那样,拿出国家大义等等冠冕堂皇的名义。所以师出无名,又没有实力,想收拾吴三桂,几乎是做梦。

曹继武摇了摇头:“吴三桂进军云南,掌控金银铜资源,是刘玄初一手策划的。所以刘玄初在,包括我在内,大清没有人能动得了他吴三桂。”

康熙吃了一惊:“刘玄初?比老师还厉害?”

曹继武点了点头:“吴三桂集团,有钱有兵,要摆脱他的控制,大力发展海洋贸易,是唯一的出路。”

发展海洋贸易,海船是关键。没有过硬的造船技术,海洋贸易就是空谈。所以曹继武建议康熙,拜英吉利传教士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

商业的关键,物资流动。物资要流动,装载工具是关键。而主要的装载工具,就是车船。所以解决车船的技术问题,是工部支援番化改革的关键。

路德威任工部左侍郎,主持大清车政局。

史密斯任工部右侍郎,主持大清船政局。

工部主事:安瑞松、舍维奇、徐日升、南怀仁、王儒望等等。

堂堂大清,工部实权人物,几乎清一色的西洋人,就连康熙,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觉得难以把控,于是想让康亲王书杰任工部尚书。

书杰是康熙的亲信,然而这个二代子弟,没什么真本事。技术性较强的工部,哪是他能待的地方?

西洋人普遍较真,书杰这种唯皇帝马首是瞻的货色,当了工部老大,岂不乱搞一通?

曹继武摇了摇头:“金日蝉匈奴人,少了他,汉武帝岂不少了一位托孤大臣?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丽人,李光弼契丹人,少了他们三位,岂会有开元盛世的辉煌?”

如今的大清,一副烂摊子。只有人才,才能使大清焕然一新。改善国计民生,技术是关键基础。曹继武改革工部,首先从人才入手。凭书杰那脑袋瓜子,哪是管理技术的料?

过了良久,康熙终于点头了。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身为东亚天主教主教,在华夏生活多年,本身擅长西洋技术,思想开放,对新教并不排斥,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书,能够很好地调和工部人员关系。

况且曹继武引进西洋优良作物,实际上是卫匡国在主持。

民以食为天,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改善了华夏的作物结构,给人口暴增,奠定了基础。然而经过千年发展,张骞的历史贡献,早已到了极限。此时要想养活大清过多的人口,大力推广西洋优良作物,势在必行。

经过三年的推广,面已经铺下去了。但是影响作物的关键——水,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

土地有了,良种有了,水利建设,变成了关键。而水利工程是工部的重点职责。卫匡国当年和徐光启关系不错,熟悉华夏农田的水利建设。所以由他出任工部尚书,不但可以调和新教天主教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大清,引进西洋先进的水利技术,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清通政使,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已经在华夏生活四十多年,熟悉朝廷的各项事务。所以通政使提升议政大臣,对番化改革,将会大大有利。

汤若望是太皇太后的义父,治好了康熙的天花,力荐顺治立了玄烨为储君。因此康熙对他极为敬重。

卫匡国是太皇太后的牧师,多次给康熙传授西洋知识。

所以别看汤若望是德意志人,卫匡国是意大利人,他们在清国的影响力,远超其他西洋人。所以曹继武的提议,康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由汤若望、卫匡国、路德威和史密斯四人,主持技术改革,无疑是上上之选,给曹继武腾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应付其他事情。

工部改革方针既定,接下来就是国防重头戏——兵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