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刑部法治(1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673 字 17天前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清沿明制,帝国三大司法机构。大理寺行使审理权,都察院行使都察权,而最终的决断权,却在刑部手里。

清国的帝国机器要想正常运转,必须律法的有效实施。

户部掌管人力物资,是帝国的基础。吏部掌管行政管理人员,是帝国部门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的政策都已经确立,接下来就是刑部。

刑部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律法的有效执行。

路德威有些不理解:“据我所研究,历代的特点,是外儒内法。表面上,儒家建立了一系列道德体系,而真正维护帝国运转的,却是法家的律法。既然如此,后世为什么不能像秦始皇一样,直接以律法治国,非要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呢?”

“路先生所言极是!”牵涉到律法的问题,康熙也很疑惑,“老师,既然律法是维护邦国正常运转的保障,历来奉行仁义之道,岂不是特别的虚伪?”

曹继武叹了口气:“律法太过刻板残忍,人们的怨念很深。所以历来就用道德体系,来缓冲律法的怨念。”

先秦之后的华夏基础,是秦始皇确立,为什么他不用道德体系?

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代,已经确立了一百多年,法治传统在秦国早已根深蒂固。况且秦始皇铁血统一天下,极为的血腥残暴。而儒家的仁义道德,却恰恰反对血腥残暴。

法治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维护秦国的正常运转,是统一天下的根基。而儒家脱离实际的道德,让秦始皇跟东方六国讲仁义大道理,只能令秦国迅速衰落下去。

路德威又有疑问:“自先秦至今,已经历经一千八百多年,那么多王朝,那么多帝王,难道就没有一个明白人,看清外儒内法的虚伪?既然他们看到了,为什么不直接废除律法,直接改用道德治国?”

曹继武笑了:“道德不止挣,而律法的目的,恰恰就是止挣。”

“止挣?”康熙莫名其妙,眼巴巴地看着曹继武,“请老师详解。”

“人活一世,都是为了争夺各种资源。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人能生存的基础,是足够的物质资源。所以当物质资源满足以后,人才会专心去追求精神资源。而无论是物质资源,还是精神资源,都是稀缺的,所以就产生了争端。”

这番话比较深奥,康熙和路德威脑袋全是一片空白,愣愣地看着曹继武。

一个普通百姓一天吃饱需要三斤粮食,一年大约一千斤。

一亩良田产小麦三百五十斤,除去各种农赋五十斤,百姓最终得到三百斤。所以在农赋稳定,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保证一个百姓吃饱一年,需要三亩良田。一家两口,保证吃饱,需要六亩良田。

曹继武铺开纸张当六亩良田,取出两枚铜钱当一家两口,开始举例:

如今清国户部改制,收缴了朱明藩王大片的土地,幸运的一家两口,分得了六亩良田。二十年后,假如他们有两个孩子,六亩良田供养四个人,只能半饱。土地粮食资源的争端,由此开始。

两个孩子都要成家,成家又多了两个人。六亩良田六个人,资源的争夺,更加的激烈。

再过二十年,两家各自再有两个孩子。六亩良田就要供养十个人,总要有人去饿死,血腥残暴的资源争夺,一定在所难免。

目前大清的一万万亩田地,只能养活三千万人,多余的五千万人,没有人自愿选择饿死。所以目前清国内部的土地粮食资源争夺,仍旧异常的惨烈。挣田挣水的大规模械斗,每天都会有上万人丧生。

因为当年的大元帝国,草原粗放式管理,农赋很低,引起中原人口暴增。加上天灾的助力,元朝末年,中原大乱,各地义军以人为口粮,比比皆是,号称中原游牧。

蒙古人的原始豪放,人口无节制地暴增,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史无前例的血腥争端,直接导致中原文明没落,文明中心被江南所取代。

这番话足够分量,康熙全身都是震颤,路德威也是心惊不已。

过了一会儿,曹继武叹了口气:“人生一世,只有一对亲生父母,所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绝代佳人却非常少见,所以才有不爱江山爱美人。亲情、爱情归属的精神资源,同样稀缺,争夺的惨烈,一点也不亚于物资争端。”

所以物资争端和精神争端,构成了人世争端的主题。而解决争端的产物,正是律法。因为争端本身带着残酷,所以律法天生就很刻板残暴。

道德不止挣。

道德属于精神追求,既不能解决精神争端,更不决解决物质争端。所以明顺之争,明清之争,清顺之争,全是刀光剑影。

儒家耗尽千年心血建立的道德体系,关键时刻,全被士大夫们抛弃。所以钱谦益之流,抗清是大义,降清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