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战前准备(2 / 2)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2290 字 17天前

“真的假的?”

金日乐瞪大了眼睛,众人也很惊异。

金月生悄悄附耳:“师兄,不会又是法兰西的鬼画符,忽悠人的吧?”

隔行如隔山,西洋人解决问题,靠理性求证,而华夏却靠经验摸索。经验摸索传承的效率,远远比不上理性求证。所以西洋人的许多知识,都可以直接拿来用,而华夏的知识就不行。

就比如火炮的理论,拿着西洋人的公式和工具,差不多就能上手。但如果按照火器营那一套,眉毛胡子一把抓,造出的火器,质量真心不敢恭维。和南怀仁三人接触,曹继武有深深的感触。

水流的问题,西洋理论相当的明了。然而此时战事一触即发,曹继武没有时间,给他们解释清楚:“大家要是不确定,那就先听我的。”

险过崇武卫,斩断帆缆,一路下来,要不是曹继武当机立断,恐怕众人早就葬身鱼腹了。众人拿不定主意,只得听曹继武的。

然而李海生又有担心:“海风较大,如果不提早转弯,咱们的大船,一定会被吹到岸上去,陷入险地。倭寇的船多,不可能一下子被烧光。他们只要有一只大船出来,咱们可能就全完了。”

曹继武早已谋划好,安排李海生:“咱们要提前转弯,但不能过早。在咱们刚刚靠岸之前,迅速掉过头来最好。把船开到离岸一里处,这里水深,扎不得铁锚。所以你掌控好划桨手,让划桨的力量,抵消海流的力量,船就会定在那里,炮手就可以用火炮封锁港口,让他们一只船也逃不出来。”

这谋划也太过周密,李海生大为佩服。

但操桨是项极卖力气的技术活,要想抵消海流的力量,将船定在海中,需要操桨手具备极强的协调性。而指挥操桨手的任务,老海油子李海生,当然是当仁不让了。

此时的金日乐,对海事一窍不通:“大师兄,为什么要停在离岸一里处?那样倭寇的炮,可以轻松轰到咱们,咱们岂不是在找死?”

曹继武拍了拍金日乐的肩膀,郑重解释:

在青龙号转弯之前,首先尽量敲掉他们的重炮。之后的战斗,如果离得太远,青龙号只有红衣大炮可用。这炮威力虽大,但操作麻烦,一刻钟最多才能打出三发,连发射速太慢了。

而且一旦炮管过热,就不能打了。如果趁炮管过热之机,倭寇大船跑出来,青龙号就吃亏了。所以停在一里处,用千斤佛郎机配合红衣大炮,尽快消灭倭船,免得麻烦。

海战的胜负,火炮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战斗的全过程之中,都要想法设法,将火炮的作战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样才可能以弱胜强。听了曹继武对火炮性能的解释,众人大悟。

大家都没有问题了,曹继武开始分派任务:

操船的事,全盘交给李海生。

所有的炮手,交给二金指挥。

李文章和章祥瑞二人,守护指挥台。

良茂才和周成二人,带领陈氏子弟,负责二层,看护弹药。

方国泰、冷化成和刘保全三人,带人负责运送弹药和布置近战。

曹继武特意提醒二金:风大浪急,船体颠簸,一定要沉着冷静,把炮打准了。

二金拍胸腹打包票。

会议一结束,众将士纷纷各就各位,专等曹继武的攻击命令。

巨浪滔天,整个舰队,像一片小小的树叶,在深海里起起伏伏。离乌龟岛还有十里,李海生急忙通报曹继武。

龟蛋窝镶嵌在乌龟岛南岸,形成了天然的港湾。狂风推着巨浪,由于乌龟岛的突然阻拦,海流纷纷涌入龟蛋窝。此时仅仅依靠海流,就能将舰队送到乌龟岛。风帆的力量过大,舰队在近岸难以把控,很容易撞岸,给倭人接舷战的机会。

所以曹继武急命:所有的舰船,全部撤下风帆。

李文章和章祥瑞二人,分别向两边舰船射出号箭。

两翼赵通海和龙卷浪接到命令,纷纷指挥撤帆。

过了盏茶功夫,风帆全部被撤。舰队只靠海流推动,航速顿时慢了下来。

由于乌龟岛的阻碍,海浪减弱不少。没有风帆的推动,青龙号船体巨大,自重也大,在暗夜的海面上,如同一只老黄牛,慢悠悠地前进。在铁索的牵扯下,所以两翼小船,仍然能和青龙号,保持一致。

重新巩固了舰队阵型,李文章二人,得到曹继武的命令,分别又放出两支号箭。

赵通海、龙卷浪和李海生三人,急命操桨手反向划桨。反向划桨,目的是为了抵消海流推动的力量。在三个老海油子通力合作之下,整个舰队顿时在海中,静止了片刻。

二金抓住机会,急命人施放龙王炮:

一枚、两枚、三枚、四枚,龙王炮被依次间隔放出,排成锲型阵,随着海流,慢慢向前飘去。

紧接着十枚混江龙,三十枚水底雷,被依次放出。两翼的赵通海和龙卷浪,也命人分别从两边,施放混江龙和水底雷。

曹继武通过垂锚,时刻估算了海流的速度,密切计算水雷阵的距离。

龙王炮和混江龙,威力巨大。几十枚水雷,组成的水雷阵,威力更是难以想象。如果控制不好距离,可能会误伤自己的舰队。泉州水师的本钱,本来就不多。所以曹继武不得不慎重,根据海流的流速,时刻给李海生、赵通海和龙卷浪三人,传递命令。

过了一会儿,水雷阵远离舰队约莫二里之遥,曹继武才传递命令。所以的操桨手,立即停止划桨。没有了反向划桨力,舰队跟在水雷阵之后,在海流的推动下,悄悄地摸近龟蛋窝。

暗夜掩映之下的乌龟岛,将会迎来怎么的一番血雨腥风?

请关注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