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5章 腐化滋生(1 / 2)

君临战国 龙竹 1324 字 17天前

辰凌在山村平凡的农户家住宿了一晚,晚膳是粟米粥和咸菜,极是简单,本来吴老伯还要给二人煮些狩猎的獾子肉,但是被辰凌拒绝了,这次他深入农家院,不是为了大鱼大肉来的,而是亲身走访,体验农户原汁原味的生活。

当他得知民间百姓十分拥戴新法,对燕国朝廷很是热衷服从后,哪怕吃着最简单的粟米粥和山咸菜,也觉得十分的可口,胜过在魏国吃的山珍海味。

这是他的故乡,一群百姓都是他的子民,为君者的幸福和骄傲,不是拥有多少后宫嫔妃,住着如何气派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领土内的百姓,安定温饱,没有动乱,拥戴着朝廷,形成一股滚滚的国运大势,汇聚在他身上。

国运昌盛,国泰民安

辰凌轻轻吐了一口气,农户质朴的生活,给他一种坚定、大势,就好比一些虔诚的信徒,每日祷告,那股信仰之力全部汇聚在佛身一样。

君王亦如此,当他广施仁政,刚正清明,英明领导,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时候,天下百姓对君王的一种仰视、崇拜、感恩、尊敬,这样对王权的信仰和拥戴,也使得他为君者,增添了大势,九五之尊,紫气东来,王者之风

一夜无语,山村寂静,东北的雪飘的更大了,有一种豪迈之气。

翌日辰凌继续上路,侍卫叶羽跟随,两个人,两匹坐骑,顶着风雪一路北上,燕国的疆土领域,包涵华北平原一部分,更多在东北辽东之地,两大平原之间,隔着磅礴的燕山山脉,几乎隔绝了东北与华北。

横贯东西数百里的山脉上,只有古道口平岗山道、喜峰口卢龙山道进入辽西腹地,但都是羊肠山道,很难走,更别说入冬大雪天。

在这战国时期,行人要去辽东,都只走靠临海岸线的辽西走廊,在燕山脚下,与渤海之间,这里有一座渝关,把燕国分为了关里与关外,关外就是指的辽东、辽西等东北地带。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辰凌走在辽西走廊,途径燕山的山脚,望着寒冬腊月,鹅毛大雪,不禁感慨万千,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句。

在这样苦寒之地,成长起来的国人,应该更有血性,豪迈、奔放,骨子里透着热血与勇猛。

但是,数百年的燕国,由于数十代的燕王,都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老古董,不肯变法改革,也不与中原交流文化,导致燕国的文化最为落后,这种基因,甚至影响一两千年的后世,东北地区,文化相对中原,仍落后很多。

这片土地上,很少会出现什么家、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军事家等等,搞不了细致的文化,这与苦寒之地,人们性情豪放有关系,不扣小节,不能在细微上出成就,搞学术的氛围会相对弱一些。

直到二十一世纪,大多中原人、南方人形容东北人,都是豪放、直爽、热情、彪悍、高大勇猛,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能吃能喝、臭白活能说的意思,不少吹大牛的酒蒙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燕国传播较少,尤其这一片土地上,由于后世经常被少数游牧民族侵占,比如鲜卑、后金、大辽、满族等,文化思想与中原脱节,造成这里文化层次不如南方地区及江南才秀。

但是,这些都不影响辰凌要发展燕国的决心,这是他的根据地,天时地利人和,他都不缺,可以说,只要巩固辽东半岛,把东北平原之地,都当初燕国的后方粮草,根本就不担心六国联军,燕山山脉,几乎能挡住六国的铁骑,只要再辽西走廊设下重重关卡,就能把盟军挡住在关内,当然,要保住燕国的华北之地,就困难了,需要一条真正的厚实长城,隔绝在赵国、齐国的边界。

辰凌心中想着这个防御问题,一旦新燕京城竣工完毕,燕国的国都定在后世的北京之地,就要考虑北面的匈奴和胡人,以下南面的赵齐,以及中原盟军的威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