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推销自己(2/5)(1 / 2)

柳若眉可是她们那一届毕业生中,收入最高的一个!

至于李清欢,更不用说了,估计都能评上她们学校“杰出校友”了。

听到王业问她为何拼命挣钱,王燕叹了一口气,讲述了她的情况。

王燕出生于中原省一个贫困地区,家里三个孩子,她是老大。为了供养她读大专,家里已经很吃力了,现在老二还在读高中,老三初中。

父母在家务农,就王燕一个人能挣钱,所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王燕身上了。

不能认为王燕这是“伏地魔”,农村家庭供养出来一个孩子不容易,作为老大的,工作后扛起全家的重担,这是她的责任。

所以王燕才这么卖命地工作,不放过一个客户。

哪怕她现在月入好几千了,但一样不舍得花钱。租的是城中村农民房,穿的都是公司发的制服。

每个月省下来的钱,都攒了起来,等弟弟妹妹读大学时,开销就大了。

而且,王燕还有一个野心,那就是想在她们这一代,走出农村,能够在大城市落脚!

……

听完,王业心有戚戚焉,他的家庭条件虽然比王燕好很多,但也能理解她。

小城市或者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想要在大城市立足,不知道有多艰难。

很多人奋斗大半生,才刚刚达到别人的起点。

这还谈什么竞争,你用大辈子的积蓄,才勉强够一套小房子的首付,后面还要背负二三十年的贷款。

而大城市出生的孩子呢,刚出生,可能家里就拥有几套房了。

上学时,教学条件的差距就不提了,等参加工作后,哪怕农村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拿到了和大城市孩子一样的工资。

但生活条件上的差距,也是不可弥补的。

同样月薪一万,或许你租房就要三四千了,再加上时不时接济一下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而别人呢,房子住家里的,车子家里都给买好了,工资只是零花钱。

当然,这也不能说是不公平,谁让你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没有别人的父母长辈努力呢……

曾经《读者》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真实地写出了农村孩子的艰难。

那篇文章名为《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

文章的内容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有人问,“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农村不很好吗?空气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

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儿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买得起等离子彩电的农民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

考同一所大学,考卷一样,学费一样,但分数线差了很多,农村孩子或许需要600分才能读重点大学,但大城市孩子四五百分就能录取。

而且大学那高昂的学费,在城市家庭眼中,或许就是一两个月的工资,但哪个数目足以让一个农村家庭感到绝望!

来到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

我的英语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

终于毕业了,能幸运地留在大城市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3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可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

如今的我在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

……

现在王燕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何况她还没能够读到硕士毕业呢,想在鹏城这大都市站稳脚跟,那就更难了。

“想在大城市立足,起码要拥有自己的房子吧,如果不指望找个有钱男朋友,靠自己努力的话,你知道需要多少钱吗?”王业平静地问王燕。

“我了解过,如果是偏一点的地方,房价一万左右,90平的房子,加上装修什么的,要一百万。”王燕咬着嘴唇回答道。

“那好,按首付百分之三十来算,一百万的房子就是30万。先不考虑你贷款有没有能力每月偿还,单就这30万首付,你需要攒几年?”王业又说道。

“我现在每个月能攒下3000块,年底回家花一些,一年3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