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请教(1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746 字 21天前

听了孙承宗的话,在场的人都是点头。

这是一段公案过往,主张白杆兵守关门的就是孙承宗。

当时辽西残败,不仅士兵没有战意,损失惨重,将领也完全失去信心。比如王在晋主张尽弃关外土地,尽迁百姓于关门之内,祖大寿等辽西将门也是同意的,并且相当拥戴。哪怕宁远等地有大量土地和利益,可是刚从广宁战场上败逃回来的祖大寿等人已经吓破了胆,连宁远老巢也不敢要。

孙承宗赶走王在晋之后,调客兵和辽兵混编,充实关门,逐渐收复失土……

傅宗龙怕老师过于感怀,又接着道:“湖广驻军无足观者,大府有千余人,州县极少驻有兵马,且营兵失训,卫所崩坏无人,与北方并无区别。整个湖广地方,若有流贼千余人就能横行无阻了。至勋阳镇要好一些,好的也有限……”

孙元化道:“所以奢安之乱,云贵地方不能平,调集南方六七个省才凑了十几万兵,还是以四川土司兵为主,若非如此,哪得这么顺利平定。”

“北直地方,老师也是清楚,河南原本和山东都是京师班操兵的来源,现在以学生看来,地方也无兵矣。”

孙承宗频频点头,他还有另外的消息渠道,所知不比傅宗龙少什么。在南方,除了镇云贵的黔国公府和其掌握的兵力外,主要镇守力量确实是靠川兵。

不管是平定云贵还是湖广,川兵都是主力。闽浙两广,靠的是福建的水师还能打,广州就不行了,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兵力。

川兵,水师,黔国公府,还有勋阳镇,这几个地方是南方的重要的战略点,然后最终汇集到南京,南京还控制着九江和凤阳,还有淮安,也是屏障南京的几个重要的战略要地。

南京不仅有操江提督,还有守备太监,带兵部尚书衔镇南京的文官,提调和指挥整个南方的防御。

孙承宗还是保持着当年在中枢时的老习惯,喜欢听各地的消息,归纳汇总下来,这样使自己对各处的军政事务都不是太陌生,甚至都能掌握于心。

对南方大明驻军的各种消息,老孙头也是向来很关注,朝廷上层和他一样关注的当然也很多。

川兵能打,这也是朝中的共识,从当初的萨尔浒一役中就有大量川兵开始,到后来浑河一役川兵的悲壮和决绝令很多人印象极为深刻。

再有川兵守山海关,支撑住惨败后的残局,甚至到了崇祯年间,还有秦良玉这样的川兵女将数次勤王,得到崇祯赐诗的奖励。

可惜川兵就是以土司兵为主,且精锐不多,越打越少,四川经过蒙元之屠一直没有恢复唐宋时的元气,到了大明时也是相对穷困的地方,到张献忠入川后折腾的也不轻,川兵抗不住流贼也没有抗住入侵的清兵,不象在南宋时,四川一地就抗住了蒙元的主力,还在钓鱼城杀伤了蒙元的大汗。

众人进了屋子里坐下,喝了一巡茶之后,孙承宗正色道:“孙初阳至此,是替他老师送我农政全书,老夫于今在高阳只管读书耕田,玄扈公真是高义。”

孙元化躬身道:“老师南下之前再三嘱咐,恺阳公这里一定要早点送到。早点推行番薯,于国计民生都有大利。”

孙承宗内心深处并不是很相信新作物,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孙承宗已经六十多岁,人生的经验已经相对的固定和僵化。

就象番薯,进入中国也有不少年头,房前屋后种一些是可以,耐旱,不需要精心照料,总会有些收成,但相当有限。

吃起来倒是不错,略甜,肯定不及后世的甜,后世的番薯都是精心选育过的良种,这时候的番薯口感定然不及后世,但对从来没机会吃一口糖的大明普通人来说,番薯也简直可以算是水果的一种了。

正因为有这种认识,孙承宗对推广番薯的事并不热衷,甚至内心是很有抵触的。但政治人物就是有这一条好处,对盟友或相对友好的关系,总是要出一份力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