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1 / 2)

大明1617 淡墨青衫 1835 字 21天前

“大人,”侍从官从侧前的道路上策马过来,禀报道:“从张家口那边的官道过来一群泰西来的和尚,我们盘问了一下,说是到李庄投效大人。”

张瀚道:“既然这般巧遇,将他们带过来问话。”

侍卫和骑兵们在大道上散开,警备行人中可能有的刺客,不过张瀚本人并不在意,他寻得一个茶棚,天气渐渐转暖,道路两边摆茶摊的人也越来越多,茶摊上的老板见张瀚坐下来,赶紧用铜壶冲了一碗茶送来。

蒋义过来要尝那茶,张瀚摆手道:“他也不是神仙,知道我今日从这里过,这个老板已经在这里摆了三十年茶摊,我幼时出堡玩,在这里喝过多少回茶。”

茶摊老板闻言大是感动,满脸是笑的道:“张大人幼时还爱吃我这里的茶食点心,最爱油炸的麻花。”

张瀚闻言一笑,低头喝茶,他人是换了个人,记忆却是未变,果然这茶水还是幼时一般的味道……一样难喝。

过不多时,一群十来人的泰西人被带了过来。

这些人并没有骡马,也不曾坐车,待卫们已经盘问过,这些人一路要么走,要么搭车过来,从京师过来路并不很远,他们走了七八天的功夫才到。

当然这些人也是想一路传教,不过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山西到宣府这里是内陆地方,百姓见识不广,信息较为闭塞,地方官对泰西人了解也不深,一路上军堡又多,这些人还被当奸细关过半天,还好汤若望在京师按规矩开了路引,不然麻烦就大了。

到了新平堡这里,汤若望等人又是感觉疲惫,又是有些失望,他们感觉这里不大适合做传教的工作,同时也感觉李庄未必是孔敏行等人说的那样发达先进。

半路上巧遇张瀚,汤若望便对众人道:“如果那个张大人与我们此前听闻的不同,我们只能就地回转,倒也省了些道路。”

弗雷德里克道:“我们万里前来中国,不能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放弃。”

汤若望闻言一笑,象他和前辈的传教士一样,年轻时都是有这种精神,不然的话什么事都做不成。

很多传教士其实都是颇有身家的中产家庭出身,当然最多的还是贫民,少数传教士则是贵族出身,完全是因为传教的理想才加入了耶苏会。

这个时代的天主教虽然已经失去了中世纪时神权大于王权的威风,但作为一个宗教还是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行遍天下,甚至远到南美,非洲各地传教,宣扬主的光辉,接引迷途的羔羊,耶苏会更是以纯粹的传教士为主,那种想混碗饭吃的也是有,只是在耶苏会里并不算多。

一众传教士被引领到张瀚面前,众人欲按大明的礼节,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诸位请坐。”张瀚坐在凳子上,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些教士。

明清之季,大量的教士进入中国,有一些是真正的苦修士,不仅传教,还成立善堂,养育弃婴,成立医院,救治贫苦,成立学校,收容贫民子弟入学,这是这些教士不可抹杀的好处。然而清季时中国国力衰弱,

(本章未完,请翻页)教士也有人在中国作威作福,抢掠中国的财富,古董,役使中国人如奴仆,为了发展教众而使信教者凌驾普通百姓之上,引发地方矛盾,清末闹义和团时,传教士有很多被杀,山西这里,不少都是全家被杀,十分凄惨。

此时大明国力尚强,最少远强过欧洲诸国在亚洲的势力,葡萄牙或西班牙,还有荷兰诸国试探性的进攻都被击败,明朝的南方督抚就可以解决掉不怀好意的侵略者,在几次小规模战事后,欧洲人不得不承认大明也是一个强盛而文明的国度,不少传教士写下了极度赞美中国的文章,眼前这些传教士的态度就十分恭谨。

汤若望等人谢过之后坐下,这才他们才能打量眼前的这位巨商兼大明的高级武官。

张瀚没有穿武官袍服,他和自己的部下们一样,戴着范阳笠般的笠帽,帽檐很大,可以给火绳兵在雨天时挡住火门和火绳,现在虽然全军几乎都改了燧发枪,但燧发枪一样需要遮挡,平时戴大帽,战时戴铁盔,身上则是灰色的及膝长的灰色长袍,胸口两排铜扣,腰间束皮带,下摆较阔,裤子则是马裤式样,脚穿皮靴。

与普通士兵不同的就是张瀚没有军衔胸标,这是唯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