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你把他们当宝,我把他们当草(1 / 2)

残明 半渡 1718 字 22天前

唐王朱聿鐭一行离开桂林后,乘船顺漓江北上,在湘桂运河一段改陆路,到了湖广境内后再换水路,顺利抵挡衡阳。¢£頂¢£diǎn¢£小¢£说,.2+3x.

和日渐成熟的隆武帝不同,朱聿鐭一直是个闲散王爷,人生经历比较简单,所以性格很单纯,虽然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有时候却像个年轻小伙子一样冲动,考虑问题不会拐弯,耳根子还软,所以才在年初的那场风波里,稀里糊涂的被吕大器当枪使,惹了一身骚。

四十岁的身体,二十岁的心,朱聿鐭和汪克凡正好相反。

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朱聿鐭离开桂林后心情一直不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都让他感到新奇和有趣,因为很少出远门,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漓江的秀丽风景让他迷醉,大明的崭新变化让他兴奋。路过湘桂运河工地的时候,朱聿鐭甚至挽起袖子,亲自下到河滩和民夫们一起干活儿,虽然前后只挖了几锹土,却把民夫们感动得山呼皇上万岁,王爷千岁……

湘桂运河正在重修。

最近这两年,汪克凡的势力发展得飞快,财政收入蹭蹭地往上涨,但是随着摊子铺得越来越大,花钱的地方也更多,手里一直紧巴巴的,有些重要的工程项目一直拖着没有开工,比如湘桂运河就是其中之一。

湘桂运河又名灵渠,是连接广西和湖南,乃至于连接整个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路枢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灵渠始建于秦朝,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废弃。但是运河的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只要清淤河道。加固河堤就能恢复通航能力,经过测算,大约需要两万三千两白银的经费。

两万三千两?真的不算多。只要灵渠恢复通航能力,在运河上设一处钞关向过往商船征收厘金,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内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再往后就是净赚了。

两万三千两?汪克凡一开始真的拿不出来。楚军扩军的速度太快,两所兵工厂又是无底洞般的销金怪兽,最紧张的时候。他甚至被逼到去抢朝廷国库的地步,哪有“闲钱”修缮灵渠。

但是俗话说得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等到东征开始后,汪克凡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朝廷这边不断给着粮饷,地方上的缙绅商贾纷纷捐资助战,楚军又在前方不断获得缴获,在敌占区就地征集钱粮。兵工厂的武器弹药也产销两旺,赚得盆满钵满……

汪克凡有钱之后,立刻回馈朝廷,由湖广方面独立出资修缮湘桂运河。唯一的条件就是运河修好后建一座钞关,所收厘金和隆武朝廷按七三比例分成。灵渠毕竟在广西境内,能插手进来就可以满意。再要吃独食就太贪心了。

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朱聿鐭不了解。也不关心,他就是喜欢这种百废待兴。生气勃勃的气氛,看到在自己的鼓舞下民夫们个个干劲十足,朱聿鐭就觉得非常开心,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没用的废物。

进入湖南之后,这种感觉和气氛就更加强烈,如果说广西桂林附近是百废待兴,湖南境内就是蒸蒸日上,更有活力和朝气,百姓军民的精神状态也更积极,更乐观,更自信……朱聿鐭虽然一直被圈养,但是这些年从北方逃到南方,从福州逃到广州再转到桂林,和外界有过短暂的接触。那时候清军铁蹄所到之处,明军无不一触即溃,百姓们国破家亡,背土离乡,整个国家都笼罩在悲观的气氛中,绝没有现在这种自信的状态。

“孤王以前读书,观屈原、王安石、张居正之事,以为祖宗之法万万不可轻变,如今看来,新政并非一无是处!”朱聿鐭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对着马吉祥大发感慨:“哎!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诚不我欺也,当初我确实见识短浅……”

这个话题也太敏感了吧!就差再来一句“吕大器误我”,皇室内部的政治斗争很多时候就像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也不能说破。马吉祥根本不敢接腔,跪下磕个头,呈上一份刚刚收到的谕旨。

“圣上有命,命焦琏率军先行,殿下与微臣拐去襄阳,另有一趟公干。”

襄阳清军主将沈永忠有意出降,隆武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接受他的条件,授予国公的爵位。

自从万历年间满清崛起,明清两军多年交战,满清的高官大将几乎没有向大明投降的,沈永忠的分量虽然轻了diǎn,但是襄阳城中还有几千清军精锐,都是从辽东开始打了十几年仗的老兵,为了千金买马骨,为了得到这支精锐部队,给沈永忠一个国公也是值得的。

唐王和马吉祥特意拐去襄阳,是为了安抚沈永忠和他手下的部队,哄着沈永忠把兵权交出来,乖乖去桂林养老。这也是学习满清的经验,把投降的主将送回朝廷圈养,重用他手下的部将,以后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更多的敌军会主动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