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零零章 繁复至极之朝仪(1 / 2)

推棺 离人望左岸 1850 字 23天前

虽说王安通知众人,说是大朝会,不过这个大朝会可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朝会。

大朝会通常只在正旦、冬至和万寿节才会举行,万寿节也是皇帝的生日那天了。

除了大朝会,便是朔望朝,时间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跟大朝会差不多,朔望朝也在皇极殿举行,内容也差不多,是说说好话,给皇帝拍拍马屁,歌功颂德之类的,并不会讨论政事。

真正讨论政事的,也是我们较熟悉的朝会,其实叫做常朝,也叫早朝,不过大明朝的官员很苦逼,除了早朝之外,还有午朝和晚朝,只是后来皇帝越来越懒,也渐渐取消了午朝和晚朝。

王安之所以将常朝说成大朝会,完全是因为朱翊钧太厌烦这些大臣,已经很久没有早朝,平日里有事,通常只跟阁臣们商量,或者单独召见各部尚书,甚至连这些人都不见,凡事奏,他批阅,再下发处理意见,或者让太监出面,仅此而已。

如此一来,官员们也很少能够见到皇帝,阁臣或者部分官员被召见,开小会,便叫做小朝会,常朝早朝也变成了王安口的大朝会了。

李秘可没过朝,昨夜便问了徐庶,他不是个爱面子的人,与面子相,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要紧的。

徐庶是何等人也,对朝会流程自是非常熟悉的,便与李秘说了个清楚明白,李秘底气也足了。

他早知道大明官员辛苦,可没想到京官更辛苦,因为五更天他们必须起来朝,五更天也是凌晨三点到五点,所有京官,无论大小,都有朝的义务,而且来京述职的外省官员同样需要朝!

这么加起来,朝的人数可千了,场面堪称壮观,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入殿,大部分照着大小尊卑,从内而外地排列,官位低的自然是看不见皇帝,也听不到皇帝说话,不过是在殿外凑热闹罢了。

李秘也算是勤奋的人,从不懈怠,即便武举是为了混个出身,他也是早晚温书练功,从不敢偷懒啊,只是让他每日里三点起床去班,长年累月如此,还是吃不消的。

也来不及吃早饭,李秘早早起床,听了徐庶提点,也不穿那身飞鱼服,而是换七八成新的绿色官服,便出了门。

没有牛车马车,李秘便在街走着,本以为冷冷清清,谁知道街已经有些热闹起来,皇城前头不少早点摊子,其实都是以朝官员为主要顾客的。

李秘对这些小摊点也很感兴趣,只不过跟那些个官员并不相识,他这身绿色官服,也没人理会他。

好在孙志孺,也是徐庶,得了李秘的帮助,被莫横栾举荐去,成了京府推官,在京官之虽然是个受气包的存在,左右为难的角色,但也算是有头有脸,起码是有人认得的。

李秘到了皇城门前,便遇到了徐庶,两人便结伴而行,毕竟其他官员也都是这样,一边吃着早点,一边闲聊着,或窃窃议论,昨夜又偷偷去哪里嫖了,又或是哪家又出了甚么丑事,谁又闹了甚么笑话,今日朝会到底议论些甚么,皇帝为何突然想朝了等等。

无论是一品大公还是七品小官,在这一刻都吃着同样的摊点早餐,画面也是有些诙谐。

到了午门前,官员们其实已经习惯性地站好了位置,越是官大,便越是靠前。

这午门有前三后五的说法,从前面看似乎只有三道门,其实还左、右掖门,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间那道门是御道,只有皇帝的仪仗才能出入,左右两道掖门,才是朝官员们走的。

此时大汉将军和校尉等皇帝的仪仗队已经从左右掖门进入,而午门的五凤楼开始敲鼓三通,武官员也分两班,从左右掖门依次进入。

这午门也不是随便能够进入的,每个官员身都带着牙牌,是为了识别身份的,相当于通行证或者身份证,只发给在京官员,用于出入皇城,早早注册过,叫做注籍,若是丢失或者损坏了牙牌,那是要受到惩处的。

既然是身份证明,自然会标注相关信息,公侯伯爵是勋字头,驸马都尉等皇亲国戚则是个亲字头,官是字,武官是武字教坊司官员是乐字等等。

而李秘则是个“宫”字,那是用来进入内宫的,朱翊钧宣召李秘之时,特别发的宫字牌。

过了午门之后,仪仗队已经排列整齐,官员们按照品级站好队伍,李秘只能与徐庶分开,他站得太后面,几乎已经是最后面,所以也看不太清楚前面的情况,只看到乌泱泱的乌纱帽和后脑勺。

因为官员的服饰与朝廷官职是相匹配的,所以整个区域被分为了红色,蓝色,绿色等好几块。

诸多官员在金水桥南边站好位置,虽然早已习惯,但朱翊钧好一段不曾朝了,众人也有些生疏了,虽没有闹哄哄一片,但到底还是忙乱了一阵。

直到鸣鞭,这才安静下来,仍旧有些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个老迈的官员着急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周遭同僚窃笑不已,也是诙谐得紧。

过了桥之后,便在皇极殿的丹陛前头,官在左,武官则右,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等待皇帝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