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三章 培养体系(2 / 2)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1592 字 22天前

至于江道泉和郭龙云,这不能说获得或者失去了多少,从表面上来说他们都失去了不小的实际权力,但是另外一方面,林哲这样安排还是表达了一个态度,那就是朕虽然有些不高兴了,但还是打算继续用你们。

这种敲打比彻底失去自然是要好得多。

至于其他人的话,则是属于正常调动的范畴,不说惊喜但是这些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预料范畴之内,比如上海市市长李南泉。

他就任上海市市长之前,就已经是在中央内阁任职,工商部出身的人历任司长、又是担任过一年的工商部协办大臣,而后才被调去上海担任市长,这本来就是属于正常的升迁范畴。

属于典型在中央爬到高位后,然后外放到地方继续积累主政经验,积累了足够经验后,调回内阁主持工商部工作是属于正常的。

帝国对官员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对高级官员的培养过程已经是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体系。

首先是从国家雇员考试中挑选最具培养价值的年轻人,而且一般都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超过二十五岁的进入士子基本是没啥希望的,而且得在国家雇员考试里名列前茅。

然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一小群人会被安排进入秘书处或者各部,这个起步是绝大部分官员都是难以触及的,因为这些年轻官员们进入官场,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军国大事,这对开阔视野足有重要意义。

在这些地方积累数年后,其中的优秀者也通常能够爬上一两个级别了,然后组织部就会把他们外调到地方,通常是担任县令这种基层的一把手职务,这对那些没有接触过基层的天之骄子来说,实际挑战会非常的庞大,他们担任县令的难度,比那些普通省考出来,然后按部就班升上来的基层官员要更大一些。

而这种难度则是组织部的第二道考试,通过者,而且是优秀者,才能够进入组织部下一轮的培养流程,而表现普通的,内阁组织部基本是放弃了他们,把他们直接抛给各省的组织厅。

接下来通过考核的年轻县令们,会以那些普通官员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转换各个部门和机构,积累各种经验和资历,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升到地方道级官员左右,而这个时候,他们的年龄一般不会超过三十五岁。

而只有在三十五岁之前进入地方道级官员的序列,才能够谈得上奢望以后进入内阁。

这个时候,他们一般会被调往内阁各部或者是秘书处任职,而最近几年,组织部更倾向于秘书处,尤其是秘书处里的那些科长职务,别看只是区区一个小科长,但这个科长的权限之大近乎于内阁大臣。

乃是中层官员梦寐以求的职务,如此也就造成了秘书处的各科科长,清一色都是帝国最优秀的中层官员,而且都是帝国重点培养的年轻官员,年纪基本就没有超过四十岁的。

经过秘书处的科长或者各部的司长之类的积累后,他们会再一次下方地方,而这一次下方基本就是一方大员了,通常是布政使起步,然后是巡抚。

担任巡抚的那几年,基本上就是属于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次机会,按照这套流程走下来,他们担任一省巡抚的时候,能够维持在四十五岁左右,优秀者甚至能够保持在四十岁左右。

接下来的五年是他们的重点时期,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做出成绩,然后进入内阁的担任协办大臣的话,那么以后就有希望担任一部大臣,如果不能的话,随便拖几年他们的年纪就得到六十岁。

而帝国官员的省级官员的致仕年龄是六十岁,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他们就得退休了,谈何入阁了。

当然了,进入内阁担任协办大臣,也只是代表着有希望成为某部大臣而已,实际上他们的竞争力依旧非常大。

和协办大臣任期普遍只有两三年甚至一两年不同,各部大臣的任务普遍要更长一些,四五年都是正常的,而一些开国大臣更是从开国时期就坐着不挪窝,因此很多五十岁就升上协办大臣的官员等了几年,最后只能是在各省巡抚或者协办大臣的位置上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