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八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1 / 2)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1781 字 22天前

隆隆炮声中,阿瓦恰湾的东部区域里硝烟开始弥漫,使用黑火药的火炮在发射后,产生的大量白烟,再加上战舰蒸汽机的煤炭锅炉燃烧后产生的白烟,两者夹杂在一起,使得舰队的逐渐被烟雾所弥漫,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帝国海军的舰队特地释放烟雾,以迷惑敌军的视线呢。

陆地上,已经登陆上岸的数百名中华军士兵大部分还在滩头上,而小部分前出的部队却是已经和俄军开始交火。

不过交火的规模相当小,俄军并没有派出大规模的部队来拦截,这倒不是俄军没有足够的兵力,而是因为一旦这样做,会引起中国舰队的注意力,然后有可能直接炮击他们的拦截部队。

在这个距离上,处于舰队火力的最佳发挥距离,贸然动用大量的部队前往拦截作战,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有可能还没有和中华军的登陆部队交战,就被中国舰队的炮击给直接轰崩溃了。

目前的小规模交战,来的小股俄军主要还是试探,侦查为主。

而应对俄军小股部队来袭的,就有许少尉所在的部队,作为最先登陆的部队之一,许少尉的这个排和所在连队的其他两个排一起,刚登陆就是向内陆挺进,以便掩护后续登陆的部队。

此时此刻,许少尉正弯着腰,小心的探出头,仔细观察着前方,前方大约一百五十米,是一到略有起伏的小山地,在那里隐约还可以看见有俄军走动,一些俄军士兵也是偶尔露出头来开枪还击。

同时,许少尉的部队也是以一座低矮的山地作为掩护,士兵们都是以趴着的姿态,俯身用枪射击。

在许少尉的部队身后,则是有多名炮兵,他们正推动着一门四磅的步兵炮。

纵观双方的交战模式,就会很清楚的感觉到,这场战争和以往的战争有所不同,尤其是双方使用的一些战术更是大大不同。

十几年前的克里米亚战争,双方依旧是停留在前装枪,线列对射的模式,而后的美国内战期间,虽然南北双方已经广泛装备后装步枪,但是在战争的前期,双方依旧使用线列对射为主,而中后期,线列战术开始消失,继而出现的是各种乱七八糟的战术,散兵战术就是在其中。

不过双方的大规模交战时,依旧会形成密集的队形进行对射!

整个六十年代,由于后装步枪的迅速普及,直接导致了各国步兵战术的混乱,很多人依旧顽固的使用线列战术,而有些将领则是开始接受散兵战术等,如此也就导致了同样一场战争里,有些战役可以看见线列对射的场面,而有些战役则是可以看见双方躲在掩体后面对射。

目前西方各国的战术,都是有些混乱,并没有说形成一个很完整的战术体系,使用什么样的战术,基本取决于前线将领们的个人态度。

不过中华军和俄军却是不太一样,中华军是全球第一家全面服役后装步枪,并使用散兵战术的军队,甚至为了更好的使用散兵战术,抛弃了已经流行百年的军队编制,率先使用了一师两旅四团的步兵师编制。

不过,编制这东西和武器不同,如果是某种新式武器出现了,那么很快就是会传遍整个世界,并且引起各国的仿制跟进,但是编制这东西就不一样了,这是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尽管中华军并不会说刻意的对编制进行保密。

各国在华武官多少都会接触到中华军的一些编制情报,比如说在观看中华军演习的时候,哪怕是不用别人明说,但是他们也会发现中华军的一些编制和各国现有的编制极为不同,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华军的一个步兵营(团)下辖的步兵连只有四个,而不是线列时代里的六个甚至八个步兵连。

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中华军的一个步兵连,并不是直接下辖十个或者八个十人队,而是管辖一个四五十人的排,然后每个排也不是说有四个或五个十人的队,而是辖有三个十四人的班。

也就是说,中华军的最基础编制单位,并不是线列时代里标准的十人,而是十四人。

这种情况纵然是引起了各国的注意,不过这种注意是非常有限的,因为编制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时候你是很难判断这种新编制到底是好还是差。

毕竟各国陆军并不是和中华军一样,都是一支年轻的军队,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不管是武器还是编制又或者是战术,这说改就改了,而这种事情在列强军队里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当年换装后装步枪的时候,西方各国普遍有着大量将领反对。

而在战术上,相当多的西方将领是坚决反对使用任何线列战术以外的战术进行作战,他们认为士兵趴在地上开枪严重影响了军人的荣誉,同样认为松松垮垮的散兵战术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因为散兵部队看起来远远不如线列部队那么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