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三章登门(2 / 2)

将血 河边草 2360 字 21天前

张世杰本人,也屡次流露出,在都察院,军察院,御史等处任职之官员。不再任意转任其他文武职位的意思,志向远大。却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了。

一直以来,张世杰也在寻求赵石的支持。

但在赵石看来,这么下去,御史台差不多也就成了锦衣卫。

监察百官,再有了处置之权,不是锦衣卫是什么?

尤其是现在,已经有了这样的苗头,军察院的触角是军中虞侯,都察院的触角则是各地按察使。

再要不受中书,枢密的牵制,你想做什么?

没了赵石的支持,张世杰多少也就息了心思,因为在他看来,这位表弟才是朝廷中最为开明的重臣,他说不成,那么旁人九成九也是如此了。

不过说起来,这几年,赵石对他的观感从当初的不待见,到后来的稍稍敬重,直到如今,则变成了多少有些亲近了。

原因嘛,除了他们地位越来越相近之外,也因为这两年间,在赵石面前,直言不讳劝赵石不要过于疏离于朝政,提防小人作祟的人里面,就有张世杰一个。

非常难得,也让赵石觉得,张世杰虽然迂腐了些,但为人还算不错。

实际上,张世杰其人,是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同样也是个非常典型的读书人,心怀天下,操守严谨,品性高洁,不太擅长阴谋诡计,进退之上,拿捏的也不太好,行事也总带着些迂腐之气。

这样的人,能够走到今日,只能说是因缘巧合,不然的话,一辈子可能就要碌碌无为,在乡野之间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隐者罢了。

不过,说这些没用,事实是,出身巩义县的兄弟两人,此时皆是位高权重,乃当世有数的权臣……

张世杰的来意,赵石猜不到。

不过等张世杰说上几句,赵石便也明白了。

这位御史中丞大人出宫之后,一路不停的跟过来,只不过是想问问他,这军察院到了战事起时,当行驶怎样的职权。

这也是成武兴革的后遗症之一,很多东西都很新鲜,新鲜的让御史中丞这样的朝中重臣都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关键时候,是该宣示威权,还是该一切照旧。

这当然是有违于张世杰本人的政见的,但没办法,杜山虎卸任在即,一辈子风风雨雨,到了晚年,却吃了个大亏,让杜山虎有些心灰意懒。

在军察院任上虚应故事,让人无可奈何。

张世杰几次想撤换掉杜山虎,但杜山虎这样的老资格,张世杰动不了。

这是皇帝陛下,以及武臣们安插在军察院最硬朗的一根钉子,除非年纪到了,不然的话,谁都不能轻易动摇他的位置。

而到了战时,问题也就来了。

按照张世杰的想法,是不是能派人到军前,切实掌管军中军纪,差不多也就相当于当年监军的职责了。

在御史台商量了几次,杜山虎随意糊弄,其他人也莫衷一是,让张世杰非常之恼火。

所以,他只能在宫中廷议之时,一言不发,但过后,却直接来寻赵石商量。

赵石也是苦笑,这样的事情,你找我来商量?

不过想一想,也就释然了,不找他还能去找谁呢?

实际上,这个糟烂事,根子上还在于武人势大,当初要是按照种燧的奏议,将军察院设在兵部,会更加名正言顺一些,办起来也更顺利。

但无论是皇帝陛下,还是中书那群文臣,都极力反对,这才将军察院设在了御史台下面……

实际上,还是文武相制的政治理念在作祟。

而枢密院,兵部这边有些不甘,还是由他赵石提议,为杜山虎谋了这么个位子,才平息了各方争执。

这会儿张世杰找上门来,让他怎么说呢?

张世杰不知道其中内情吗?他当然清楚,但还是找上了赵石……

这其实就是他执拗迂腐的地方所在了,他认为这么做我没私心,全都是为了国事,所以不怕旁人说什么,也不怕得罪人,更不怕赵石不高兴。

赵石确实不喜,作为军人,对于文臣干涉军务,天生就反感至极。

大秦还好些,若是像东宋,南唐那样,让文臣领兵权,赵石这辈子恐怕都难有出头之日,除非他去死读书本儿,考个状元什么的。

“大哥,巩义张氏已是大贾之家,接的还是皇商,大哥……难道就这么一直下去,遍树政敌,可想过你我一去,将来家人子女若何?”

文不对题,张世杰愣了愣,接着一双眸子便直勾勾的盯着赵石,半晌才淡淡道:“当初我在东宫时,因父丧而出奔,辗转来去,担惊受怕,亏得表弟力挽狂澜,才有今日明主在位,国势渐彰。”

“而今……看来,表弟已无当初之锐气,我来的错了……”

说完,大袖一甩,就要告辞。

赵石撇撇嘴,就知道跟他说不到一路,“行了,不需作态,咱们说正事儿。”

一句话,让张世杰也非常不舒服,我激你一下,你不大包大揽也就算了,怎么能这么无礼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赵石对他的姿态,和以前没法比,不然这会早不耐烦了。

而对于张世杰来说,这位表弟在他心目中的份量,也早已根深蒂固,只是他自己很多时候不愿承认而已。

“这事儿吧……”赵石慢悠悠的开了口,“需要看时机,现在时机不对……”

说着说着,赵石也算理顺了思路,“新衙门,新气象,冒冒然想要派人去军前,不过自取其辱,大哥没领过兵,不知道军中主帅在大军中有怎样的威权,别说军中将领,便是那些军中虞侯,你派了人过去,他们都未必瞅你一眼,若是派的人途自逞强,结果只能是一个,把脑袋丢在那里,军察院名声扫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