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章书信(二)(2 / 2)

将血 河边草 1728 字 21天前

嗯,想来大秦这些将军当中,也就镇守夔州的大将军赵方能够比一比了,其他人可都差得远。

当然,如果没让幕僚多加润色的话……

而他不知道的是,人家岳东雷写信的时候,不但未假手于人,而且为了照顾他,也并未引经据典,弄的词句过于艰深,而是分外浅显易懂,这才让他看的如此顺遂。

不过赵石这样心志坚凝之辈,羡慕归羡慕,也不会有其他太多的情绪了,而赵石也向来认为,武人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在笔墨上,又不用去考状元,看得懂书,写得了大字也就完了……

弄的那么出彩,就是本末倒置,你一个武人,再怎么下功夫,还能比得上那些文官怎的?

文人领武事不成,武人舞文弄墨,也是扯淡。

像岳东雷这样的,虽未亲见,只看其书信,将来到了襄阳城下,也许……只需要将荆襄百姓驱赶至城下,襄阳也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领兵之人要有这个狠心,也能不顾及自己的名声,而就算攻下襄阳,估摸着下场也不会太好。

文人们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你,皇帝陛下也不会喜欢,军中将领们也会说你手段太毒,那下场还能好了?汉人毕竟不是异族……

琢磨着,就转到了战阵厮杀,若是岳东雷知道,自己一封书信,就能引出这位大秦上将这么歹毒的一番心思,定然不会写了这么一封书信出来才对。

“此番传书于赵公,稍显唐突,赵公定心存疑虑,余也深知,两国交战,无情义可言,但依旧下笔千言,一来,为谢赵公手下留情,放我臣民归于故国,此仁义之事也,不涉国仇,余当谢之。”

“二来,虽为敌国,然你我同领大兵,一言一行,决万千人等生死,余又久闻赵公盛名,心甚佩之,但有几言,不吐不快……”

念到这里,赵石抖了抖手,“看看,正题来了,同为武人不假,这厮废话也实在多了些,放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回去,又不是把孟青那样的大将送回去任他处置,这有什么好谢的?”

张培贤这次没接话,只在心中道,那你也得敢……而且人家送了书信过来,总要有个名头儿,你道岳东雷是你不成,在朝堂上仗着陛下宠幸,肆无忌惮惯了?

你赵石上次回京,弄的长安天翻地覆,这次在京师呆了一些时日,就将朝堂上再次弄的乌烟瘴气,掉了多少人头先且不说,那些朝堂老臣,可有一个曾放在你赵石眼内?

他这里腹诽连连,却弄的自己憋气不已,紧着呼吸了两下,才算将那口浊气吐出来,他这会儿甚至有点后悔亲自将书信送过来了。

而赵石这边还在继续。

“遍观古今名将,或惜名,或惜身,皆有所归,无人能外,二者有别,实则殊途同归……”

“即有所畏,行事便可有度。”

“而赵公从军以来,挥兵伐蜀,杀人盈野,率兵攻金,杀人盈城,遍地涂炭,领兵灭夏,一夜间,灵州便为废墟,添冤魂数十万,赵公令大军入长安,血满长安街市……”

“今赵公临河洛,人头滚滚。”

“以余观之,赵公功勋盖世不假,然杀戮太众,难免有干天和,长此以往,恐怕日后身名具裂矣……”

“交浅言深,多有唐突,但余实在不忍见赵公如此英雄,异日却身名皆休,岂非世间惨事?”

“唯劝赵公常存宽仁之心,时时以天下百姓为念,则天下幸甚矣……便如之前,赵公放还大周之民,归得故国,此辈皆焚香祷告,为赵公祈福,日后,也可传赵公宽宏之名于天下,如此,岂不美哉?”

赵石念到这里,不由哈哈大笑。

“这厮说的若是真心话,而非故意咒我的话,此人到不足为惧了,张将军说是不是?”

张培贤点了点头,这话他到是非常赞同。

两军争锋,无所不用其极,统兵大将若是心慈手软,遇到旁人也就罢了,遇到个棋逢对手的敌人,难免就要束手束脚。

就说那些放回去的周人,岳东雷怎么安置?

还为人祈福呢,先自己能活下去再说吧,在河洛呆了这些年,就算不当间隙抓起来,到了两淮,也要受到当地大族的排挤。

岳东雷稍微手软一些,说不定就有的闹了……

就像在北海边放了多少年羊的苏武,世人皆传其名不假,但其人被迎回大汉后,日子真有那么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