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兴革(2 / 2)

将血 河边草 1695 字 21天前

闹一闹,缓一缓?还是算了吧,皇帝陛下的心意以及决心已是昭然若揭,长安李氏默不作声,郑氏正在闹分家,地方上的封疆大吏们,心思各异,如今中书的老臣们想要左右这些地方重臣,也是有心无力……皆不足持矣,这就是病卧在床的张老大人的原话,也变相表明了文臣集团在此次政争中受创之重。

成武兴革在皇权来到巅峰的时候,拉开了序幕,头一刀砍向的,就是官员们,这其实是很有些矛盾而又有趣的一个现象。

当然,深究一下也就明白,自古以来,什么天下民心之类的东西,多为读书人的标榜罢了,代表民心的,从来不会是百姓,而得到军人支持的皇帝,也从来不需要太过考量所谓的民心民意。

野心勃勃的皇帝陛下厌倦了老臣们喋喋不休,也需要年富力强的臣子为他效力,于是,也就有了今日的局面。

大秦连续两次鼎革之举,皆在一统天下之前,其实也说明了,这天下事,变化最剧烈的时候,总发生在战乱年间,这个时候,也正是革新最好的时机。

一旦天下承平,百姓思安,保守很快就会占据主流,因为保守才足够稳定,所以说,战争才是人类进步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扯的有点远了,不管几位老大人有着怎样的不甘和愤懑,赵石却瞧了瞧邸报,就放在了一边儿,不关他的事,他才三十多,才是个枢密副使,没了枢密副使的职位,还能去领兵,可比这些老大人的出路多多了。

像这种政令,针对的也不是军方将领,将领们年龄一大,哪还堪行军之苦?像张培贤,杜山虎的年纪都不小了,恐怕过两年不用朝廷出什么政令,这两位就得自己请辞,或者回京养老,或者另有他用,谁知道呢。

军人和治政之臣,到底不一样,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说的就是这个。

其实看了这个,赵石只有一个想法,京官儿们的好日子应该是到头儿了,可不是嘛,年纪老大的人都在京中养老呢。

之后赵石就觉得,皇帝陛下真的是太……仁慈了,根本没容几位老大人到大同,要是换了他,等这几位累死累活的去了半条命,再给你致命一击,不定以后就不用再听这几位的唠叨了呢。

而这么一来,好像这几位能就此回转京师了,不定还能得些好处,吃着朝廷的俸禄,回家安稳的养老去了。

当然,他和这几位老大人虽然互相都看着不顺眼,也都存着相见不如不见的心思,但总的说来,也没什么仇怨。

而且,这几位老大人虽然唠叨,但学识其实还是不错的,出口成章也许谈不上,但只要见到太子殿下,精神头儿就都来了。

唠叨一些是唠叨一些,但可都是真心为太子殿下好,大道理一套一套,偶尔赵石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尤其是为政以及人情世故之上,儒家确实有着独到之处,这个就算赵石不想承认也不成。

但对于年幼的太子而言,怕是要招其厌烦了,古板而又严厉的教导,可并不怎么讨人喜欢。

不过军人的身份也决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满嘴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他心里面,永远都是充满了偏见和厌恶的。

张老大人病了,赵石也没那个心思表现一下自己的温情,亲自去探望一下朝廷老臣,只是命人象征性的送去了两棵老参。

他自己这里,不耐在华阴久驻,便以公务为由,提请太子,先走一步。

太子殿下也未留难,于是,晋国公府一行,在三天之后,便脱离了大队人马,将渭水抛在身后,略略偏转,向东南潼关而来。

这一下,算是称了两个小妾的心,可以纵马飞奔了,晚上也可以无所顾忌的滚床单了,也没那么多人来找夫君说话了,可以尽情腻歪了,这数十里的路程,整整走了好几天,一路上都是两个胡人女子唧唧咯咯的清脆笑声。

护卫们也把仪仗收了起来,岁数大大小小的三十个年轻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撒了欢的两位女主人,直过了一两天,才慢慢适应了下来。

拨过来的一队羽林卫,则成为了下仆般的存在,鞍前马后,不光伺候着晋国公和他的两个小妾,还巴结着晋国公的衙卫们。

赵石的亲卫自然是见怪不怪,很随意跟羽林卫混在了一起,跟这些羽林卫没什么可客气的,都是自家人嘛。

到是随行的十几个国武监生员,觉得这一路上,属这会过的最舒服,只需要看紧了两位夫人,也就成了,其他都不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