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章圣心(2 / 2)

将血 河边草 1694 字 21天前

禁军整编,已经刻不容缓,之所以悬而未决……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中书的老臣们,终于忍不住,想要争取禁军整编的主导之权罢了。

在这一点上,皇帝陛下看的比谁都清楚。

从枢密使汪道存去位,到大军灭夏还朝,枢密院人事一新,再到大将军折汇获罪,顺势裁撤西北镇军,朝中很多人一直在不停的试探。

从上书建言留大将军赵石镇守西北,再到想要插手西北镇军改编之事,还有如今接二连三的朝争,归根到底,都是在围绕着将要到来的军中鼎革在进行罢了。

大秦的将来,到底是在文人的笔下,还是在将军们的刀锋之上呢?

这个选择,让皇帝陛下也是犹疑不已,这是每一朝每一代君王都要面临的艰难选择。

皇帝陛下也一直在问自己,难道真如文臣们所言,武将权重,最终必有乱政祸国之事发生?

那文人们遍布六部中书,只圣人教诲,就能让他们野心消弭?

在这样几乎无可对人言的心绪之中,皇帝陛下已经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最终皇帝陛下的心里,却是得到这样一个答案,武将们领兵久了,自然会野心膨胀,难以抑制,手握兵权的他们,为祸之烈,确实非是文臣可比。

但话又说回来了,历代也早有证明,文臣治世久了,想要更进一步的**,也不会比武将们差到哪里去,而他们头一件要做的事情,其实却是去寻找武将们的帮助,而贪渎之事,也是文臣们的拿手好戏。

可以说,历代之衰亡,皆始于文臣,多数结于武将。

这般看来……还是赵柱国看的洒脱,自己功成名就也就没白走世上一遭,老子死后,哪管得了儿孙如何?

争气的,自然会使家门兴旺,不争气的,留下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败个干净。

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也就可想而知,如今成武皇帝陛下的想法了……

略略看完,坐在那里沉吟良久,才吩咐道:“传旨,加种从端三等侯,晋大将军种燧之母,三品荣华夫人……”

“传旨到中书,利州转运使李浑,深有才干,甚得朕意,如今户部左侍郎之位暂缺,若中书无其他人选,可由李浑添任。”

一声令下,湖畔的近侍们立即忙碌了起来,片刻之后,桌案已经齐备,沈鹤笔走龙蛇,顷刻间,两道耐人寻味的圣旨已经草就,盖上印信,被太监急急的捧着走了。

一边从新审阅着手中的奏折,一边耐心的等了半晌,之后皇帝陛下才露出些笑容,道:“传旨,吏部尚书郑大人劳苦功高,加双鱼袋,遗贤馆大学生,太子少师,老参三株……顺便传朕口谕,告诉郑大人,河东按察使郑铎做的很好,朕不日将宣其回京述职,还望郑大人好好教诲这个孙儿……”

皇帝陛下不紧不慢的声音在湖畔回荡,太监们自然只有躬身领命的份儿,但此时,沈鹤脑门上已经浮起了一层薄汗,侍立一旁的李士芳,双手拢在袖子里面,却是紧紧握成了拳头,身子已经有些微微的颤抖。

都是加恩,但里面的意味,两位身在朝堂的近臣又怎么会不明白?

心里差不多都是一个念头,皇帝陛下心意已定,这些老臣们怕是要糟糕了。

皇帝陛下的手段还是那样婉转,当然,这是每一位英明帝王必定会具备的素质,不过再是婉转,对于几位老臣而言,结果都是一样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过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景兴年间的老臣,终于要退出这个精彩而又凶险的朝堂了。

只是不知道种大将军到底在奏折里说了些什么,竟然使得皇帝陛下当即下了这样的决心……

而皇帝陛下还没有说完,“传旨到中书,把大理寺少卿张世杰加入出巡名录……”

“传旨,速召晋国公赵石入宫见驾……李爱卿……”

“臣在。”

“传旨给殿卫,宫门御卫,屯卫,各自驻守,无朕旨意,擅离职守者,按谋逆论处,传旨羽林卫,要李将军亲自坐镇,换防京师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