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君臣(三)(2 / 2)

将血 河边草 1683 字 21天前

常年征战在外,也让他对京中的职位没多少兴趣,所以总打不起精神再去争夺什么,所以,陆敖的那些言语,才对了他的心思,让他身边多了个女幕僚出来。

不得不说,挟功回朝的大将军状态有些奇怪,正是经历人们常说的那种成功之后的空虚过程,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谁也不清楚。

不过,还是那句话,到了他这个地位,想清闲下来,真的不容易。

至此,其实君臣间的闲聊已经结束,开始说起了正经事,所涉及到的话题,件件都不算小,甚至可以说,关乎于大秦的将来。

皇帝陛下亲自给赵石斟满酒撰,又换了个话题,“科举案听说了吧?”

赵石捏着酒撰点了点头,“礼部尚书方大人,曾与微臣谈过这事儿,微臣也答应他,向陛下开口,让今科进士,都去西北任职……但……陛下,臣一介武夫,就不搀和读书人的事情了吧?”

皇帝陛下摇头失笑,他这个时候也感觉有些不对劲了,这个话题,与大将军赵石真的不太相干,但怎么说呢,这满朝文武,皇帝陛下想了个遍,也就大将军赵石能跟他在此事上议一议。

其他人嘛,算了吧,同门下平章事李圃都好多日子没单独进宫了,遑论其他人等,而谈及科举之事,文官们所说所想,都有些靠不住。

科举案草草收场,余波一直不平,但朝野间,对这个话题却都讳莫如深,让皇帝陛下也着实恼火……

“爱卿创立国武监,如今还是国武监山长吧?”

赵石听了这话,心里也只能苦笑了,皇帝陛下开始耍赖,是个人也顶不住不是。

赵石不得不开口道:“周清已死,今科进士之后也能得官,微臣不知陛下还有何忧?”

皇帝陛下笑了起来,看着赵石罕见的无奈模样,觉着有些开心,“不要含糊其事,朝野尽知,那不过是权宜之计,朕不需爱卿出什么主意,只想听听,爱卿对此事怎么看。”

赵石对科举案,一直不太关注,但前前后后,了解的也足够清楚了,他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说不说呢。

赵石能够体谅皇帝陛下的难处,科举案只是个引子,大秦疆域越来越广,这样的事情将来会层出不穷,其实只要等上一段日子,朝廷必定会拿出章程来,中书的大人们又不是吃干饭的,不会让此事久拖不决。

琢磨良久,赵石终于缓缓道:“既然陛下动问,微臣就斗胆说几句,其实吧,读书人的事情,微臣不太清楚,但微臣觉得,这非是读书人一家之事……蜀国覆灭十余载了,然到了如今,依旧有着秦人,蜀人的称呼。”

“蜀人如今也是大秦臣民,为何还叫什么蜀人,川人就不成?成都人,利州人,汉中人,都可以叫一叫,但如今却还将他们一概论之,称之为蜀人,怕是极为不妥。”

“这让臣想起前秦故事,前秦始皇帝一统六国,但只经二世而亡,如此短暂,怕不是只一句残暴可以概括的了的。”

皇帝陛下精神为之一振,颔首道:“爱卿是说,始皇平灭六国,留下了太多后患,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前秦可不就是亡于霸王项羽之手?”

赵石点头笑道:“陛下英明,微臣说的就是这个,那时天下一统,但始皇并未能尽收诸国人心,赵人,燕人,楚人,齐人,战国七雄,各个割据已久,虽处前秦治下,却还都有着自称,可见,并不以前秦之民自居。”

“这与蜀人之称何其相似,平灭后周之后,会不会又多出一个周人的称呼?”

“所以,科举案,小事尔,如何尽收蜀中民心,才是朝廷该考虑的事情,而非纠结于什么读书人……”

皇帝陛下放下酒撰,站起身来踱了几步,半晌才笑道:“爱卿见解独到,比朝臣们说的可要清楚的多了。”

其实,赵石这番话,并没有多少远见卓识,尽收蜀中民心,也是大秦一直在做的事情,但他的见解,却能让皇帝陛下有着耳目一新之感,是因为角度与朝臣不同罢了。

科举案,就是读书人的事情,朝臣们开始警惕于蜀人士子,从文官们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判断以及反应,必然是针对于蜀中士子,所以科举案后,蜀人官吏的日子必然不会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