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恨意(2 / 2)

将血 河边草 1733 字 21天前

因在长安之变前,在赵柱国回京之后的许多事里,都有着折家的影子,他几乎是被发配来到了西北。

当年家中诸多先辈征战之处,本应是充满了折种两家的荣耀和辉煌之地,却成了如今折家家主的流放之地,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见惯了东边的繁华与富庶,重回这西北荒凉所在,着实让人感到苍凉苦闷。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西北张家的疏远和戒备,许多当年折家的老部下,都已经改投张家门下。

若是当年折家意气风发之时,这些人他根本看不在眼中,因西北张祖继任延州指挥使一职,在折木清在的时候,折家就已经跟张家有了隔阂。

等到折木清逝后,张家也就再不买折家的帐了,尤其是张家还跟赵柱国走的很近……

不过,来到西北之前,他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形,作为延州镇军指挥使,他是上官,张家那个老头儿,也已是垂死之人,张承等人在军中的威望也还差着一些。

再者说,这里是折家起家的地方,大将军折木清在这里经营数十年,根底扎的极深,就算时至今日,这里也非是张家能什么都说的算的地方。

几年下来,他苦心经营,终于让他又找回了一些自信,西北镇军中的许多人,还在惦念着折家的恩义,而在这里,面对西夏边地,也非是没有用武之地。

这不,机会就来了……

实际上,赵石回京没有多久,折汇这里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惊喜过后,便又是一番郁闷。

喜的是,他人在西北,比起许多人来也就占了先机,大军伐夏,就算不能统帅大军,领上一路人马,独当一面总归跑不了。

郁闷的是,传来消息的人告诉他,大军伐夏,统兵之人定然是大将军赵柱国无疑。

这才叫个冤家路窄,若说长安之变前,折家和大将军赵石有着这样那样的间隙,却没有公开撕破脸皮的话,那么长安之变后,折家和那个寒门子就再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

由鲜血凝聚而成的仇恨,比鲜血浇灌出来的同袍情义可要牢固的多……

而赵石赵柱国,显然也不是一个宽容大度之人,王家和王佩,还有许多人的下场,都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折汇看来,若非折家并没有在长安之变陷进去太多,不然的话,折家的根基可也不比王家深上多少……

由赵柱国领兵伐夏,折汇甚至有些恐惧,在其麾下领兵征战,等待自己的到底是功勋还是其他什么?

要知道,统兵大帅若是有意构陷,让你战死沙场都是小事,一个不慎,那可是能让人身败名裂的……

当年张培贤为帅征后周,他折汇被死死按在潼关,赵柱国去了河中,王佩成了另一路偏师,丧师辱国,差点没掉了脑袋。

两位大将军,一位准大将军,都被张大将军赶的老远,临到征战,大军统帅四个字,在军中意味着什么,折汇哪里会不清楚?

旁人的生死荣辱,几乎都是在其一念之间,像赵柱国那样好运气的家伙,世上可没几个,多数到都会像王佩一样,不但吃了败仗,连大军不能夺下洛阳的罪责,也都落在了他的脑袋上。

所以,在攻夏之势越来越显之后,他一边命人拼命操练人马,一边也在想着,见到赵柱国之后,该怎么应对……

让旁人帮着说情?

说笑了,别说有没有人能在赵柱国面前说得上话,就算有,他折汇自命英雄,就算死也抹不下那个脸来。

赵柱国到后,硬顶着?

那也不妥,赵柱国从来不是个心慈手软之人,事实上,像当年大将军吴宁那样的大军统帅,历代数下来,也没几个,多数都是心肠刚硬,杀伐决断的角色,而赵柱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般想来,其实留给他的选择也并不多了,最终还是在于一个随机应变而已……

大丈夫能屈能伸,见面之后,见机行事便是,他赵柱国也是人,还真能将他吃了不成?

存着这样的心思,折汇在见到赵石之后,做的都是中规中矩,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脸上一直挂着不微不抗的笑意,姿态恭敬,却又不过分的谦卑,平平常常,就像之前那些事故都不存在一般。

但就算如此,在见到赵石前呼后拥,威严毕露的情景之后,嫉妒和恨意还是难以抑制的涌上心头……